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畜牧兽医技术 > 正文

国内猪场猪瘟免疫现状及控制、净化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发布时间:2017-12-06 16:32    作者:.    来源:    查看:
    近10年来,对猪场危害较大、轮番出现的猪病不外乎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流行性腹泻和猪瘟等,其中猪瘟的危害一直存在。猪瘟,是我们每一个养猪人都不敢轻视、忽略的一种病。

    通过10年来的调查,国内猪场的猪瘟疫苗免疫覆盖率可以说是100%。没有发现哪个猪场不免疫猪瘟疫苗。但免疫程序却有较大不同,次数不同,剂量不同,间隔时间不同,后备猪群:配种前免疫2~3次,1~4头份/次;种猪群大概有2种免疫方式:

    1)全群免疫:每次1~4头份不等,①全群普免,每年3~4次 ,每3~4月1次;②春秋普防,3-4月份,免疫2次,间隔3~4周;9-10月份,免疫2次,间隔3~4周;2)跟胎免疫:每次1~4头份不等,①跟胎一次,产后2-4周;②跟胎二次,产后2-4周,间隔3~4周第2次免疫。商品猪群,有些猪场仍然采取乳前免疫(超前免疫),1头份;仔猪群首免时间,3-5周龄,1~2头份;二免时间:7-9周龄,1~2头份。

    所用疫苗为经典C株,有兔源组织苗(如脾淋组织苗)、细胞苗(如牛睾丸原代细胞疫苗)、猪睾丸传代细胞疫苗(使用较多),还有最近上市的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二联活疫苗。大部分厂家的疫苗需冷冻保存,也有几家可冷藏保存的。

    在国内猪场,疫苗得以广泛应用,免疫效果如何呢?

    许多中小型猪场基本是通过临床是否发病来判断免疫效果;集团化、大型猪场,大都进行实验室检测予以判定。2017年第2季度对4个不同省份28个场的猪瘟抗体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胎次组母猪猪瘟抗体水平不同(见表1):4~7胎母猪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后备母猪和1~3胎母猪。可以说,母猪胎次对猪场猪瘟抗体合格率具有重要影响,及时淘汰生产繁殖性能差的老龄母猪不仅有助于提高猪场生产成绩,也有助于提升猪群猪瘟抗体水平。
    同样的这28个猪场,其商品猪群不同周龄段的猪瘟抗体水平也有不同,如表2所示,3-4周龄、6-7周龄段的猪群猪瘟抗体水平偏低。在仔猪首免前的抗体,主要是母源抗体,可见母源抗体在3-4周龄猪群中已有相当大的消失;6-7周龄的猪群猪瘟抗体有所下降,这部分猪群大都是首免1~2周后不等的猪群;10周龄猪群,是首免4~5周不等的猪群,也是加强免疫前后1周左右的猪群;12周龄猪群抗体阳性率最高。
    这些抗体是疫苗免疫产生还是有野毒感染刺激产生,该检测技术没有进行区分。总体来看,商品猪群猪瘟抗体阳性率并不高。

    在2016年对23省份32 457份血清样品检测(图1,李晓成研究员资料)发现,保育猪群的抗体阳性率最低,其次是生长育肥猪群。母猪群的抗体阳性率与上述2017年的数据非常接近,差异较大的是哺乳仔猪群与上述3-4周龄猪群的抗体阳性率。

图12016年不同生长阶段猪群抗体阳性率

    总之,种猪群免疫率100%,阳性率80%以上;保育猪群阳性率较低,低于70%。笔者在日常走访猪场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过程中发现,仔猪群首免(断奶前后)与加强免疫之间,大约有4~5周时间,抗体阳性率比较低,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样的免疫状态说明了什么问题?免疫是否合格?除了抗体阳性率外,还有哪些是衡量免疫效果的指标?如果不合格,表明过去免疫工作有什么漏洞?预示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这样的免疫状态下,某些猪场虽然猪群100%免疫,但仍有猪瘟发生的情形。说明这样的免疫状态是不安全的,是疫苗质控方面,如抗原含量及批次生产的稳定性,出现了什么问题?还是疫苗冷链管理(疫苗运输、贮存、稀释、注射)出现了漏洞?或许,疫苗毒株保护力对现在田间野毒保护力下降?免疫程序制定、修订、实施的不够合理、到位?群免疫密度没有达到100%?免疫操作粗放?还是机体免疫应答弱?猪群健康状态(营养、毒素、应激、其他疾病……)不佳?或者猪场生物安全措施管理疏忽?猪群流动管理异常?

    目前,我们尚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估机制来全面评估这些问题。一旦出了问题,不容易正确全面地找出原因,很多时候就是采取一个模糊策略,问题解决后,也不知道采取的手段哪些是有效的;还有个问题,就是大多数实验室检测的数据是一个时间点,而不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线,不能借助检测数据等评估手段正确预警。

    几十年来,疫苗的不断推广免疫,使国内猪瘟暴发的势头得以真正遏制,但猪瘟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对猪瘟的控制思维没有跳出疫苗-免疫-控制的这个框架。

    出了问题就找疫苗,不断地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到疫苗的研发中去。研发出一个高效、耐热、使用方便(如口服或喷鼻),能与野毒抗体鉴别的猪瘟疫苗是大家期待的,但疫苗使用和配套管理措施不能跟上的话,猪瘟防控就永远在路上。

    当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制定适合猪群的合理免疫程序,发挥出现有疫苗的应有效果。值得说明的是,免疫程序制定须建立在科学检测的基础上,必须了解:

    1)猪群猪瘟抗体消长
    2)猪体排毒
    3)猪群临床表现
    4)猪瘟疫苗起效时间和免疫保护时长
    5)其他疫苗对猪瘟疫苗的影响
    6)存在的其他猪病

    免疫程序制定后,要对免疫实施后的各生产阶段猪群进行抗体、病原监测,及生产成绩评估,根据这些监测、评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免疫程序适时做出调整。免疫程序决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是聚焦在猪瘟免疫控制上,不设法消除病毒,猪群与猪瘟病毒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就长期陷入免疫-控制-发病-免疫-控制-发病的泥潭中。几十年的控制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必须正视猪瘟净化了。净化猪瘟,我们的使命,是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的时候了。

    猪瘟净化可以分三步走,猪瘟有效控制,猪瘟净化的过渡阶段,猪瘟全面净化。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调动、协调全国的行业力量、各组织团体的力量,开展全国性的大行动。配套政府技术、资金支持,动员全国的诊断力量(网络、大数据、共享)、监测力量(预报预警;病原、抗体动态变化),并集中科研力量攻关,研发出高效疫苗(质量高、性价比高、安全、使用方便),具体落实应用,免疫-淘汰等综合措施实施指导。

    免疫后,生产单位精准、科学地评估生产成绩,适时了解免疫及其他措施对生产的影响。猪瘟净化是可能的。

    遵循传染病防控的一般规律,从“传染病三要素”入手,有效诊断,切实了解病毒;高效免疫,控制传染源/消灭传染源,控制易感动物;用生物安全措施评估工具如Combat软件,制定完备的生物安全措施,阻断传播媒介,切断传播途径。

    从“生产链”和“感染链”开展猪瘟净化,初期阶段,引入不带猪瘟野毒、免疫合格的后备猪进入生产猪群,使生产猪群猪瘟稳定,不发生水平和垂直传播,哺乳仔猪、保育、育肥猪群在生产过程中不被感染;中期阶段,免疫,淘汰野毒抗体阳性猪;后期,不免疫,淘汰,直至全面抗原抗体双阴性。我们可以借用猪蓝耳病控制5步法,如一要明确目标,二要了解现状,三要应对目前的限制性因素,四要制定、实施方案,五要持续监测、评估,对猪瘟实施净化方案。猪瘟净化,完全可以实现。

   (朱连德  猪业科学)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