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畜牧兽医技术 > 正文

大麦在猪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5-09-28 20:55    作者:yizhiinfo    来源:畜牧人才网    查看:
     [摘要]近年来随着玉米、小麦等能量原料价格高涨,为了降低饲养成本,很多大型饲料企业开始从国外进口大麦用于猪饲料中。大麦中的能量与粗蛋白质含量和玉米相差不大,氨基酸组成甚至优于玉米。然而,由于大麦中含有较多非淀粉多糖、植酸及其它抗营养因子,与玉米相比,用大麦作为饲料原料降低了猪对能量和其它养分的消化利用率。本文就目前大麦在猪营养中的研究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

     大麦因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而在世界各地栽培,是一种主要的谷类作物。由于大麦中含有非淀粉多糖、植酸等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它在饲料中的应用。另外,由于大麦品种较多、种植范围较广,受环境的影响较大,营养成分的含量变化范围大,也影响其在饲料中的应用。大麦最初主要用于酿造啤酒上。近年以来,由于大宗饲料原料(玉米、小麦)的供应紧张和价格波动较大,对饲料工业的冲击较大,大麦逐渐开始用于猪饲料中。

     1  大麦的分类及营养成分含量

     根据大麦壳在整个大麦中所占的比例,可将大麦分为带壳大麦(普通大麦)和裸大麦;根据大麦中植酸磷含量的高低,可将大麦分为普通大麦和低植酸磷大麦。不同品种大麦的营养物质含量有一定的差异。

     1.1  大麦中的常规营养物质含量

     国内外研究者对大麦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做了大量研究,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大麦中干物质含量变化范围是 88.0%~91.7%,平均值为89.23%;粗蛋白质含量变化范围8.90%~14.18%,平均值为11.53%;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范围是1.10%~3.17%,平均值为2.18%;粗纤维含量的变化范围是1.10%~6.90%,平均值为3.63%;粗灰分含量的变化范围是1.50%~3.18%,平均值为2.36%;钙含量的变化范围是0.05%~0.11%,平均值为0.06%;总磷含量的变化范围是0.20%~0.39%,平均值为0.32%;可利用磷含量范围0.12%~0.30%。裸大麦的粗蛋白及粗纤维含量较高,低植酸大麦的可利用磷含量较高。

     1.2  大麦中的能量含量

     大麦中的能量含量见表2。由表2可知,大麦中的总能含量变化范围是15.59~19.49MJ/kg,平均值为17.52MJ/kg;大麦的猪消化能含量变化范围是11.44~13.92MJ/kg,平均值为13.45MJ/kg。
   
     1.3  大麦中的氨基酸含量

     大麦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表3列出了3种大麦的氨基酸含量。由表3可以看出,大麦中的氨基酸组成比例比较合理。
                                
     2  大麦中的主要抗营养物质及其含量

     大麦中的抗营养物质主要有4种。
                          
     2.1  非淀粉多糖

     非淀粉多糖(Non-st arch pol ysacchari des,NSP)是植物组织中除了淀粉以外所有碳水化合物的总称,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结构多糖和抗性淀粉,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是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大麦中的非淀粉多糖主要有β- 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根据溶解性又可将NSP分为可溶性的NSP(SNSP)和不溶性的NSP(INSP)。有研究表明大麦壳中含有较多的不溶性的NSP,大麦颗粒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的NSP。可溶性非淀粉多糖主要包括β- 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甘露聚糖、葡糖甘露聚糖及果胶类物质。不溶性非淀粉多糖包括纤维素、几丁质、戊聚糖。

     NSP 在动物生产中表现的抗营养作用主要有:

     (1)降低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影响日粮的转化效率和动物的生产性能;(2)引起动物消化道形态和生理的变化,一些水溶性 NSP 可使动物消化器官增大或变重;(3)与某些消化道中的生理活性物质结合,例如与消化酶、胆汁盐,甚至脂类、胆固醇等结合,降低消化酶的活性,造成消化不良;(4)与消化道后段微生物区系相互作用,造成厌氧发酵,产生大量的生孢梭菌等分泌的某些毒素,抑制动物生长;(5)产生粘性粪便,影响畜舍和周围环境等。不同研究者研究了大麦中部分非淀粉多糖含量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大麦中的非淀粉多糖含量较高,是大麦用于动物饲料中的主要限制因素。

     2.2  植酸

     植酸可以与二价或者三价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络合物,或者与蛋白质分子结合。大麦中的磷有70%的为植酸磷,植酸磷只有在植酸酶的作用下被分解后才能被动物利用,但动物体内的植酸酶很少或几乎没有。

     2.3  包曼-伯克蛋白酶抑制因子

     包曼-伯克蛋白酶抑制因子(Bowm an-Bi rki n-hibito,BBI)能特异性的抑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BBI的抗营养作用主要表现在:(1)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2)使胰腺机能亢进;(3)胰蛋白酶中含硫氨基酸较多,BBI会加剧豆类或饼粕中含硫氨基酸短缺,进一步引起氨基酸代谢不平衡。

     2.4  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Vomitoxin) ,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呕吐毒素是一种单端孢霉菌毒素,由于它可以引起猪的呕吐而得名。不是大麦本身具有的,而是大麦感染霉菌后产生的。呕吐毒素大部分存在于大麦壳中,大麦脱壳是去除呕吐毒素的方法之一。

     3  大麦在猪饲料中的实际应用

     根据大麦的营养特性、抗营养因子等,采取不同的加工方法,添加不同类型的添加剂以促使大麦中的营养物质更好的被动物吸收利用。

     3.1  针对大麦中NSP的研究

     3.1.1  减小NSP抗营养作用的研究—添加NSP酶


     Li(2004)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大麦含量的饲粮中添加0.15%的NSP酶(含10000U/g β- 葡聚糖酶和80000U/g木聚糖酶)可以显著提高仔猪的末重、ADG和ADFI以及显著降低 F/G;添加NSP酶可以显著降低十二指肠的酶活,这主要是由于NSP酶分解了NSP,使肠道内容物的粘度降低,肠道内的酶更容易与食糜接触,因此不需要分泌更多的酶;并且使用NSP酶可以显著增加空肠粘膜谷氨酰转肽酶的活性。

     3.1.2  大麦中NSP对仔猪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

     Hopwood(2004)的研究表明,饲粮中NSP水平可以影响肠道的pH值、食糜的粘度及VFA的含量。并且发现肠道食糜粘度发生变化30%是由可溶性的NSP造成的。

     3.2  针对大麦中植酸的研究

     3.2.1  使用低植酸含量的大麦品种


     Veum研究了用低植酸磷含量的大麦品种饲喂青年猪,可以提高磷、钙、氮、能量和干物质的利用率。与普通大麦相比,低植酸磷含量的大麦可以提高猪的ADG,降低 F/G,增加掌骨和桡骨的断裂强度,使掌骨和桡骨中粗灰分含量增加。低植酸磷含量的大麦可增加猪对磷的吸收,减少排放,增加磷的净吸收,并且同时可以增加猪对钙的净吸收。在提供的可利用磷相等的情况下,低植酸磷大麦比添加无机磷的大麦(添加无机磷后与低植酸磷大麦的可利用磷含量相等)对磷的利用率更高,同时钙的利用率也高。说明动物对有机磷和钙的利用大于无机磷和钙。

     3.2.2  使用植酸酶

     据报道,小麦和大麦本身具有植酸酶活性(Eeckhoutand De Paepe,1994),饲料制粒需要81℃以上的温度,可能会使植酸酶的活性降低。Blaabjerg(2012)研究了微生物植酸酶对加热处理和未加热处理的小麦-大麦型饲粮磷消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热处理可使大麦中植酸酶活性降低。加热处理和添加植酸酶会显著影响粪中磷的含量、磷的消化率、磷的沉积以及可消化磷的含量。

     3.3  针对大麦中呕吐毒素的研究

     House(2003)的研究指出大麦中的呕吐毒素主要存在于大麦壳中,脱壳可以有效降低大麦中呕吐毒素的含量,脱壳时间对大麦中呕吐毒素的含量有影响。脱壳时间越长,大麦中呕吐毒素的含量也越低,但同时,脱壳时间越长,大麦中营养物质的含量也越少,呕吐毒素的含量与脱壳后剩余大麦的总量正相关。

     4 总结

     不同大麦品种,营养物质的含量不同,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因此,使用大麦作为饲料原料时应控制好原料品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测一下常规营养成分含量。

     大麦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是NSP、植酸和呕吐毒素。减小NSP对猪抗营养作用的方法主要是添加NSP酶和使用少壳的大麦品种。减小植酸对猪抗营养作用的方法主要是使用低植酸磷含量的大麦和在大麦中添加植酸酶,同时饲料制粒加热会使大麦本身的植酸酶活性降低,因此在使用大麦做饲料原料时应尽可能的避免高温加热。大麦壳中呕吐毒素含量较高,目前降低其含量的方法是使用脱壳工艺,但应该根据脱壳时间与大麦中呕吐毒素和营养物质的含量,合理选择脱壳工艺。

     (广东华红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朱芳 王忠刚 潘志敏)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