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畜牧兽医技术 > 正文

鸭流感和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发布时间:2016-10-17 17:12    作者:.    来源:    查看:
    广西东部的某些养鸭场在2013~2014年出现了一种新病,该病主要对鸭的心脏和脑部进行侵害。通过调查和检测发现,该病中有鸭流感和里默氏杆菌两个致病因子。本文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疗方案。

    1  情况概述

   (1)发病情况及流行特点。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死率。潜伏期为3~7 天,发病较急,在鸭群出现症状后迅速波及到整个养鸭场。该病在同一鸭场的发病率为20%~100%,雏鸭的病死率较高,达到80%。该病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冬春两季发病,而且发病的养鸭场一般为水塘或沿江、沿水库地带。该病的传染源是受到污染的饲料、水槽和饮用水及病鸭等。

   (2)临床症状。病鸭呈现脑出血和脑充血,纤维素性心包炎,心脏和心包粘连严重,无法进行剥离,有些病鸭心脏呈现白条状坏死。其他脏器没有发现病变,但是很多雏鸭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3)免疫用药。发病前鸭场使用过鸭瘟疫苗、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二联疫苗免疫,发病中使用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2  实验室诊断

   (1)检测RT~PCR病毒基因。随机对3个不同区域的鸭场挑选病死鸭的肝脏、脑、心脏、血液、胰腺和泄殖腔棉拭子,用新城疫病毒通用型RT~PCR检测试剂和禽流感病毒、禽呼肠孤病毒一步法RT~PCR断试剂盒等检测,结果为禽流感病毒均呈现阳性,而其他病毒呈阴性。

   (2)分离流感病毒及测定致病力。用鸡胚尿囊腔接种的方法得到了3株鸭源禽流感病毒。通过试验致病性发现,鸡对这3株病毒有较低的致病力,而且没有因为感染而死亡的现象出现。鸭对这3株病毒有中低致病力,致死率达到12.5%~37.5%。

   (3)分离培养细菌及鉴定。对病死鸭的脑和心血无菌采集,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中接种取样,在37℃烛缸中培养24小时。可以看到直径为0.8~2.0mm,表面透明、光滑,图形稍微有突起的奶油状菌落。对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对阴性小杆菌在油镜下观察,发现其没有芽孢、不运动、成双存在。瑞氏染色可以看到两极着色,偶尔有呈链状排列的菌体,通过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均发现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形态。

   (4)动物回归实验。将纯化后的里默氏杆菌接种到肉汤中进行培养,在37℃对其进行震荡培养24小时,然后统计活菌含量为2.5*109cfu/mL。取纯化后的里默氏杆菌对8只雏鸡进行注射,发现雏鸡在48小时后全部死亡,解剖病鸡发现了心包炎和心包积液。

   (5)药敏试验。将分离得到的3株鸭疫里默氏杆菌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根据CLSI~2006标准进行。通过试验发现,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头孢哌酮、氟苯尼考、先锋霉素和头孢噻呋钠等几种抗生素具有高度敏感性,对于四环素、青霉素、强力霉素和庆大霉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3  治疗方案

    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病变和临床症状等,判断此次疫病为鸭浆膜炎和流感病毒的混合感染。控制病情可以根据细菌耐药性和病毒毒力等进行指导用药。全面清洗鸭场,用百毒杀消毒鸭场。将没有治疗价值和已经出现神经症状的病鸭及时淘汰,无害化处理病死鸭。用纯中药抗流感制剂和氟苯尼考对全群鸭拌料饲喂或饮水预防。对病情较重的鸭用头孢噻呋或禽流感多价高免卵黄抗体肌肉注射,连续治疗5~7天,病情得到有效控制,70%的病鸭病情好转。

    4  分析讨论

    鸭流感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多发生在离水源较近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水质交叉污染严重,有害病原微生物较多。鸭疫里默氏杆菌是一种多宿主、条件性病菌,在多种动物体内和自然环境中存在。所以加强养殖环境的全面消毒很重要,只有将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制定好,才能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的耐药性因为地区的不同而有着差异,本文研究的3株菌株对于四环素类和青霉素类药物的敏感性较低,但是对头孢类抗生素敏感度较高。以往的致病菌株常常对雏鸭进行侵害,使得气囊炎、肝周炎和心包炎等同时出现,但是本次分离的菌株主要对鸭的心脏和脑部进行攻击,使得大鸭、小鸭同时发病,而且速度极快,说明疫病的复杂化程度加剧了。

   (张路寒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