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菌疾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多年来主要发生在羊群中,是羊非常重要的一种疾病。牛梭菌病和羊梭菌病的病原特性非常相似。近几年随着养殖规模增大、密度增加、疫苗注射等各种外界诱因,造成牛梭菌疾病在牧场频繁发生,才引起牧场高度重视。
梭菌性疾病是由多种厌氧性芽孢梭菌经过多种途径感染引起多种动物和人发病的一类急性(发病特别急)、中毒性(由毒素引起)、散发性(在牧场中不会造成接触性感染)、致死性(一旦发生100%死亡)、非接触性传染病的总称。通常称羊梭菌疾病或牛梭菌疾病。
一、牛梭菌病分类
根据感染途径、临床表现不同,牛的梭菌疾病可分为以下三类:
1.经伤口感染引起的牛局部气性水肿、喘气
(1)腐败梭菌引起的恶性水肿,是产后牛最容易发生的一种急性死亡性疾病。
(2)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气性坏疽,主要发生在成年牛、青年牛的腿部、臀部,又叫黑白病,触诊有摩擦音。
(3)A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水肿。
(4)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气性坏疽,在成年牛中不多见,主要发生在犊牛。
(5)溶组织梭菌引起的气性坏疽。
2.经消化道感染引起犊牛肠毒血症及红尿病
(1)A、B、C、D、E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1月龄到周岁的犊牛肠毒血症。其中,最容易发生的是A型、C型和D型。
(2)D型诺维氏菌主要引起出生7天内的犊牛血红素尿(红尿病),该病在规模化牛场当发生比例不高。
3.经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人和动物的食物中毒
(1)主要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2)肉毒梭菌。
二、牛梭菌病共同特点
1.发病机理相同。均由外毒素致病,通过伤口或消化道感染细菌繁殖后产生毒素,经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大脑、心血,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2.免疫机理相同。以体液免疫为主,一旦发病,病牛早期可以用高免血清/抗毒素血清进行治疗。
3.潜伏期、病程均较短。一般情况下发病快的6~12小时死亡,大部分不超过36小时死亡。发病快,死亡也较快。
4.死前均没有特殊症状。可能早晨正常、晚上死亡,或晚上正常、早晨死在圈中,看不到任何症状。但死亡后会出现神经症状,如眼球突出、耳朵向后、四肢僵直、角弓反张等。
5.均有发病诱因。在了解和诊断梭菌病的主要诱因时,需要了解发病历史,如近期是否打过疫苗、是否做过手术、是否有其他外伤感染、死亡犊牛是否采食过量造成消化不良而引起等。
6.散发、非接触性传播。每过一段时间死一头牛,散发性是特点。
7.毒素检测是最主要也是最准确的确诊依据。
三、牛梭菌病的危害及发病现状
近几年,各个牧场都非常重视牛的梭菌病,虽然其发病率不高,但致死率很高,一年累计下来损失很大。
1.牛梭菌病分布广,几乎所有的牧场都可能发生,因为牛的肠道、牛舍环境、粪便、土壤中都可能带细菌芽孢,所以梭菌病又称为土源性传染病。特别是在阴雨连绵以及出现洪涝灾害时,芽孢一旦被冲出来污染饲草料后很容易爆发梭菌病。
2.散发,但致死率很高。
3.疫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预防手段。
4.多种病原体可导致人感染发病,危害人体健康与食品安全,如A型魏氏梭菌可引起人伤口感染也可造成牛奶食品污染。在牧场一定要佩戴手套,手指头出现伤口后一定要消毒,防止A型魏氏梭菌引起气性坏疽。
四、牛梭菌病防控存在的问题
1.是否使用疫苗,举棋不定。目前基本上不管大小型牧场都在使用梭菌疫苗。
2.发病诱因比较多,难以管控。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3.牧场现场诊断存在不确定性。如急性死亡的不一定是由梭菌引起,需要根据其他症状共同进行鉴别。梭菌病主要是在现场根据流行病学、死亡时间、剖解变化等初步诊断。如果送检,结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送检的病料、检测方法、检测目标等都会存在差异。
4.对于动物的梭菌病尚没有行业认可的快速检测方法。目前能使用的方法只有两种:第一种是快速镜检,尽快采集死亡牛的脾脏、肝脏或水肿液体、组织,检测是否有腐败梭菌,其他梭菌无效;第二种是PCR方法,检测组织液中的毒素进行诊断。
5.疫苗效果评价体系还有待建立。我国目前没有疫苗抗体检测方法,注射完梭菌疫苗后2~3周抗体水平达到30%为合格。希望尽快建立疫苗效果评价体系,为疫苗免疫提供技术支撑。
6.新型疫苗研发比较滞后。现在使用的疫苗是全菌体疫苗,未来的疫苗一定是类毒素、毒素、毒素亚单位疫苗。每一种梭菌疾病的主要毒素已经确定,克隆毒素后通过原核或真核表达,产生的亚肝疫苗、毒素亚肝疫苗更有针对性、更安全、效果更好。
五、犊牛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毒血症
1.病原特性
(1)形态特征:G+带荚膜单在、两端钝圆大杆菌。
(2)培养特征:专性厌氧,在羊鲜血平板上菌落呈“双溶血环”。
(3)存在部位:牛肠道、粪便、环境、土壤中,主要是芽孢。死亡后偶见肝、脾中存在。
(4)致病性:A、B、C、D、E型产气荚膜梭菌均可致病,可分泌α、β、ε、ι毒素,其中A型含有α毒素,B型含有α、β、ε毒素,C型含有α、β毒素,D型含有α、ε毒素,E型含有ι毒素。ε毒素在胰蛋白酶作用下被激活,引起肠毒血症,也就是说大部分犊牛死亡,出现碳水化物采食较多的,一般都是由ε毒素所引起。
(5)抵抗力:细菌芽孢可耐受高温(90℃)和干燥,但对多种化学消毒剂敏感。氯制剂有效。
2.流行特点
(1)流行方式:散发、地方性、爆发。
(2)感染途径:消化道感染。
(3)多发日龄与体况:1~16周龄犊牛均可发生。1~2月龄和断奶后两个阶段高发。生长较快、摄乳量和采食量较多的肥壮犊牛如果出现急性死亡,首先怀疑梭菌。
(4)诱发因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饲料摄入过多(饱食)引起的消化不良;大肠杆菌、冠状病毒感染;菌群失调。
3.诊断要点
(1)临床与病史调查:发病牛的日龄、体况、死前症状(血便)、病程、免疫状况。
(2)尸体剖检:剖解前观察到角弓反张,剖解后发现小肠(空肠段)浆膜和黏膜出血、坏死,肠液呈茶色带血;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出血;肾水肿变形,切开后液体流出,心外膜出血,脑脊液增多。剖解疑似梭菌病的犊牛,除了观察死亡后的临床尸体表现外,重点观察肠道和肾脏。
(3)实验室诊断:①毒素测定:小肠内容物送检(20mL,12小时内),检测毒素。方法:小鼠或家兔静脉注射,毒素中和试验。②肝脏组织或脾脏组织进行PCR、荧光抗体检测。③肠内容物PCR检测毒素,这是最可靠的一种方法。
(4)鉴别诊断:1~16周龄犊牛一旦出现死亡,均与梭菌病有关。如李氏杆菌性脑炎,大肠杆菌性脑炎,肠球菌性脑炎,IBR-脑炎型;冠状病毒腹泻、沙门氏菌性肠炎、BVD-血便。
4.防疫要点
(1)疫苗接种:牛梭菌多联灭活菌苗(六联九防)。干奶期注射一次,防止出现难产;产前1个月加强一次。犊牛3~4月龄注射一次,防止发病。
(2)发病治疗:可以使用抗血清,但价格较高,而且量不多。
六、孕牛恶性水肿
1.病原特性:腐败梭菌
(1)形态特征:G+无荚膜芽孢梭菌。死亡牛肝或羊肝表面触片染色镜检呈长丝状;肉汤培养物呈单在芽孢居中椭圆形杆菌。
(2)培养特征:一般不做培养,显示器快速诊断即可。如果培养,在LB血平板上呈“纽扣状”,边缘呈放射状菌落。
(3)存在部位:肠道、环境、土壤,病死牛肝、脾、腹水中。病死牛的肝脏、脾脏中可以检测到细菌,但必须是夏天死亡6小时内、冬天死亡12小时内检测。
(4)致病性:可分泌α、β、γ、δ这4种外毒素,其中α毒素为耐氧的溶血素,是主要毒素,可致宿主细胞坏死、溶解。
2.流行特点
(1)易感牛:怀孕牛、成母牛。
(2)传染途径:主要通过伤口感染,如助产、免疫注射、治疗、手术、胃肠道损伤。
(3)发病诱因:难产助产时消毒不严,助产后未及时使用抗生素;分娩时地面环境卫生不良导致伤口感染。
3.诊断要点
(1)病史及尸体变化:创伤史。突然死亡,死前无任何症状(区分牛出败,牛在死前一定有症状,而且一定会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加快)。死后局部炎性水肿,特别是产道、肛门周围、臀部、大腿有水肿或气肿,切开后流出污红色渗出液,尸体易腐败,但无迅速软化及天然孔出血(区别炭疽)。
(2)实验室诊断:肝表面触片瑞特氏染色镜检最准确,染色后发现晶体即可确诊。另外,抽取局部水肿液和肝组织进行PCR检测,检出毒素种类。肝组织分离培养(12小时内冷藏送检)一般不做。毒素致病力测定,病料和培养物小鼠腹腔注射。肝组织荧光抗体检测。(3)鉴别诊断
炭疽:尸体变化(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血凝不良),耳组织涂片镜检,带荚膜、竹节状两端平直的大杆菌。牧场很少发生,但发生洪涝灾害或周边牧场发生某些炭疽病例时,需要重点关注,一般比较容易分辨。
牛出败:运输应激、气候变化或其他诱因,死前体温升高41℃以上,极度呼吸困难,持续至少24~36小时。鼻腔流出带泡沫鲜血,主要由肺脏出血引起。心血涂片可见两级浓染巴氏杆菌。
气肿疽:肌肉丰满的局部如腿部、大腿部出现气性海棉状肿胀。PCR检测,注射器吸0.5~1毫升生理盐水注射进去再抽出来,可以测定局部是否含毒素。
急性酸中毒、低钙血症、急性酮病:围产期孕牛及新产牛多发。使用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静脉注射有效。
4.防疫要点
(1)免疫接种:同前。所有梭菌疫苗接种都一样。
(2)避免外伤:助产时卫生消毒,术后及时使用抗生素,免疫注射时一定要做好针头卫生。建议一个针头注射一针。
(3)环境控制:牛舍、产房的卫生与消毒。(4)早期治疗:可以采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肌注,但效果甚微。
5.人的感染
根据国外文献报道,腐败梭菌可引起人的胰腺炎、坏死性肠炎、结肠癌等。牧场应做好牛舍粪污清除及无害化处理,关注公共卫生安全。
七、青年牛气肿疽及恶性水肿
1.病原特性
主要是气肿疽梭菌、A型诺维氏菌、A型魏氏梭菌,都会引起青年牛局部气肿和坏疽。
(1)形态特征:均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无荚膜(A型魏氏梭菌有荚膜)。
(2)存在部位:环境、土壤、粪便、肠道中。死后存在于肝、脾中。
(3)致病性:可产生α、β、γ、δ、ε等不同的8种毒素。气肿疽含前4种,A型魏氏梭菌含α毒素,对小鼠、豚鼠、家兔均有致病力,其中气肿疽梭菌对小鼠致病力弱,对家兔不致病。
2.流行特点
(1)通过伤口感染。(2)多发于青年牛,以2岁下多发。气肿疽多发于肉牛和放牧牛。
3.诊断要点
(1)了解皮肤外伤史,确认有无伤口。
(2)临床特征:气肿疽病程比恶性水肿稍长,持续2~3天。病牛死前表现体温升高到41℃以上,出现瘸腿跛行、浑身发抖,有时全身剧烈抽搐。局部肌肉(大腿、臂部、颈部、胸部、腹下)出现气性肿胀(捻发音),组织坏死呈紫色(黑腿病、气性坏疽)。
(3)病理变化:切开肿胀部位后,流出黄色带气泡的胶样液体,切面呈海绵状。
(4)确诊需要进行病变组织、肝、脾脏PCR检测或荧光抗体检测。
(5)病料分离培养、病料和培养物动物接种(小鼠、豚鼠、家兔同时注射)一般不做。
4.防疫要点
(1)免疫接种牛梭菌多联灭活苗。
(2)防止牛只出现外伤。
八、总结
牛梭菌性疾病在牛场中虽然不构成流行,但因致死率较高而给牧场带来一定的危害。是否接种疫苗需要根据牧场该病的历年发生情况来定。发病率累计较高的情况下,疫苗接种是当前唯一有效的防控措施。
牧场是否存在梭菌性疾病的风险,应以临床病例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数来评估疾病的存在。
作为科研单位和高校,建立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疫苗效果评价体系是今后科研的主攻方向。而研发新型的疫苗是今后疫苗厂家的主攻方向。
(本文根据天康制药主办的“冬季牛呼吸道及梭菌病防控专场”专家讲课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