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畜牧兽医技术 > 正文

禽腺病毒病的预防控制策略

发布时间:2019-03-11 15:26    作者:.    来源:    查看:
    摘要:近年来禽腺病毒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态势,而且表现出强免疫抑制性的特征,临床上容易产生多种继发或并发感染。文本综合了该病的临床症状特点,总结当前预防控制该病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以期为养殖者提供参考。

    禽腺病毒病又称“新禽腺病毒性病(安卡拉病毒)”或“心包积液综合征-肝炎症”,该病对“心肝肾”等重点内脏损伤严重,是一种强免疫抑制性疾病,对肉鸡养殖业危害极大。

    1  临床症状

   (1)症状。该病的典型特点是心包积液和肝脏炎性病变,视诊可见病禽精神沉郁,羽毛蓬松,腹泻,渐进式消瘦及贫血,少数病例最终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该病主要表现为肾炎、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液、产蛋下降及呼吸道症状。该病的潜伏期较短,约为1~2天。早期病变主要是由于该病毒侵害家禽的免疫系统并引起肾脏严重病变,排泄排毒功能下降;脾脏肿大,有灰白色斑点;肝脏变性,呈黄褐色且质脆,被膜下有大面积淤血和出血点。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质脆、易碎及肝周炎,心包内含胶胨状积液,脾脏散在灰白色坏死病灶;气管内壁炎性出血并有渗出液,肺脏严重瘀血呈暗紫色,少数病例腺胃散在出血点,法氏囊充盈乳白色干酪状物质,肾脏呈树枝状充血。据临床观察发现,该病的重点危害对象是快长型肉禽、三黄鸡和麻鸡等,其他家禽发病率相对较低。

   (2)诊断。该病的初步诊断典型症状为“心包积液”和“肝炎”,确诊需实验室诊断。①包涵体检查。无菌取新鲜病料-禽肝组织细胞涂片,经过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镜检可见肝细胞核内有嗜碱性或者嗜酸性包涵体;②病毒分离和鉴定。无菌条件下采取法氏囊、病变肝脏、肾脏及粪便等病料送检;制备病料接种于禽肾细胞或胚肝细胞,室温培养7天、盲传二代,细胞逐渐变圆-折光性增强-脱落。同时通过伊红-苏木精对单层细胞染色,以此证实核内存在嗜碱性包涵体。后期可见肝胚体出血及存在坏死灶,则证明肝细胞中存在核内包涵体。经过上述验证,即可确诊该病。

    2  预防控制策略

   (1)源头净化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禁止从疫区、病史场引种及购进商品雏禽。必须对外引种及购进商品雏禽时务必要抓好检疫检验、早期阳性个体淘汰及入场前隔离观察等防范措施,严防外来病原体入侵。禁止场外无关人员及车辆、用具等未经消毒随意进入禽场(舍、栏),必须进入时严格执行全身衣物及足底消毒处理,禁止使用未经消毒的用具或将用具串场(舍/栏)使用。强化养殖过程即时性动态疫情监测与处置,及时发现并劣汰群内早期发病个体,对于养殖环境实施到位的保洁消毒及相关污染源无害化处置。

   (2)疫苗免疫抗体保护策略。目前针对该病已经研制出对症控制的禽腺病毒疫苗,包括当前我国流行的禽腺病毒病4种血清型,规模禽场应结合病毒血清型鉴定结果和当地流行病学及本场实际情况等,优选适宜的血清型疫苗进行接种。接种禽腺病毒疫苗要注意防止禽白血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殖征病毒和法氏囊病毒等外源病毒的污染,否则可能导致本次免疫失败。整群常年保持75%以上的有效抗体检测合格率。笔者推荐长江以北除胶东半岛外,优选使用C4D11,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优选使用C4,胶东半岛优选使用C4E8b,水禽除华南外(番鸭D-2)优选使用C4D11。

   (3)养殖环境净化策略。应结合致病原“禽腺病毒”的特点,采用高敏消毒剂对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进行消毒灭源,将禽舍小环境中的病原体含量降至安全值范围内。在生产实践中,采取消毒灭源净化的同时,再配合内服抗病毒干扰素制剂对于控制禽腺病毒病效果更佳,推荐使用信必妥、高纯黄芪多糖和复合维生素等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临床上针对腺病毒病消毒灭源首选福尔马林或戊二醛等敏感剂。5%烧碱液、石灰澄清液适用于环境及用具消毒,带禽消毒首选安全高效的0.3%过氧乙酸和氯制剂。对整场重点环境区域、禽舍内环境和相关用具等实施到位的卫生防疫消毒工作,可以有效防止该病毒的扩散传播。

   (4)全进全出管理策略。倡导自繁自养,减少对外引种及购进商品雏禽对于预防所有新老传染病都有积极意义。除此之外,养殖期末实施“全进全出”及执行足够的“休养期”管理策略,对于降低历史病复发风险行之有效。实践证明,作为商品肉禽养殖企业(场、户),达到出栏期的商品禽无论大小作全出处置,清场后对整场重点环境(禽舍内环境、相关用具)实施到位的保洁消毒处置,并坚持半年以上修养间隔期,各种历史病复发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王兴维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畜牧兽医站)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