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畜牧兽医技术 > 正文

一起疑似羊快疫病的诊治

发布时间:2018-05-17 16:46    作者:.    来源:    查看:
    摘要:本文对一例羊场疾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进行了介绍,供临床诊治参考。2017年9月18日,笔者接到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某镇一羊场发病报告,遂前往诊治。

    1  基本情况

    来凤县属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全年雨量充沛。发病羊场位于来凤县某镇,是一个新建的羊场,有羊舍8栋,存栏山羊890只,系2017年7月陆续从湖南以及周边乡镇引进。饲养方式为分群放牧、早出晚归、山坡散养,未人工添加饲料。9月3日第一只羊发病,随后其他羊只陆续发病,至9月12日各栋羊舍都出现病羊,并出现死亡。截止9月18日,共发病45只,其中死亡15只,发病羊只均为成年羊。

    2  临床症状

    病羊站立不稳,血尿,下蹲排尿和排尿困难。体温39℃,体弱无力,腹部胀气。不吃草,乱跑,突然倒地呻吟,快速死亡。

    3  病理解剖

    取临死病羊解剖,可见血液稀薄,色鲜红,不凝固,呈胶冻状;身体水肿,肌肉、皮下组织积液,心包大量淡黄色积液;肺苍白、水肿,切面略外翻;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肾表面有出血点,剖开肾脏可见肾盂有黄色胶冻样病变;真胃胀气;膀胱积血尿;小肠稀薄透明,内积淡黄色液体,剖开小肠壁有疑似出血,刀刮可移动。

    4  病因分析

    所有羊只均在同一区域散养,只有少部分羊发病,故首先排除饲草中毒的可能性。

    淋巴结和肝脏被膜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梭菌菌体,可以确定此病由梭菌感染致病。由于检测条件有限,没能作菌型判定。鉴于本病例发生在夏秋之交、阴雨绵绵的气候环境,加上属新引进动物,再综合临床和解剖症状,笔者认为该病例是由气候等应激因素引发的一起羊快疫或羊猝疽疫情。羊快疫和羊猝疽是梭状芽孢杆菌属中两种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原分别为腐败梭菌和C型魏氏梭菌。二者症状相似,单从症状上难以区分。相比之下,我国以羊快疫单发居多,而羊猝疽常呈地方流行性,故诊断此次疫情为疑似羊快疫。

    5  治疗方法

    隔离病羊,以防传染扩散。在下雨时间停止放牧,改为舍饲。对病死羊进行彻底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传染。

    清扫羊圈和周围环境,用聚维酮碘等消毒剂喷雾消毒,一天1次。对健康羊进行羊三联四防苗紧急免疫。对病羊和疑似病羊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只羊每次160~320万单位,每天2次。用含糖盐水500~1000mL、5%碳酸氢钠100~150mL、10%安钠咖10~15mL,混合后静脉注射。对可疑病羊全群饮水中加入恩诺沙星,作为预防性给药。

    9月30日回访,羊场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没有继续出现发病死亡情况。

    6  讨论

   (1)鉴别诊断。因镜检检出梭菌菌体,基本可以确定是梭菌感染致病。确诊要靠细菌培养和分型。因条件和时间限制,笔者只能通过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和流行病学等综合分析,用排除法进行初步诊断。羊梭菌性疾病主要包括羊快疫及羊猝疽、羊肠毒血症、羊黑疫和羔羊痢疾等病,因病程短促,病状相似,在临床上不易区别。羔羊痢疾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本病例主要为成年羊发病;羊黑疫主要在春夏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剖检可见特殊的肝脏坏死变化,经调查,本地非肝片吸虫流行地区,本病例剖检无肝脏坏死等症状;羊肠毒血症病原为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症。临床症状以抽搐为特征,四肢划动,肌肉震颤,磨牙流口水,角弓反张。本病例神经症状并不明显,无磨牙流口水现象。另羊肠毒血症多呈散发,病羊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有限,本病例似有一定传染性。从以上两点基本排除羊肠毒血症可能。

    综上所述,本病例可以排除羔羊痢疾、羊黑疫和羊肠毒血症等梭菌性疾病的可能。而临床症状和解剖变化非常符合羊快疫和羊猝疽的症状。根据其流行特点,本病例虽初步诊断为疑似羊快疫,但并不能完全排除羊猝疽或混合感染的可能。

   (2)防治原则。羊快疫、发病急,病程短,往往来不及治疗。而且因毒素作用,单纯抗生素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一旦发生疫情,对健康羊用三联四防苗进行紧急免疫,能有效阻止疫情扩大。对病程较长的羊,以对症治疗为主。用青霉素或磺胺等广谱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强心、利尿和解除酸中毒药物。平时应加强防疫和管理,增强羊只自身抵抗力,减少气候和防疫等应激作用对防止发病有积极作用。

   (简利平 湖北省恩施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