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寄生于红细胞内,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严重者可导致猪死亡。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该病的病原属于立克次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对干燥和化学药物比较敏感,常用浓度的消毒药几分钟内即可使其死亡。但对低温冷冻的抵抗力较强,可存活数年之久。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高。猪附红细胞体仅感染猪,以母猪、仔猪和架子猪多发。该病多发生于温暖的夏季,尤其是雨后湿度大的时候多发。饲养密度大的应激因素极易诱发该病,吸血昆虫、疥螨和虱子是传播该病的重要媒介。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小于5日龄仔猪的主要症状是皮肤苍白和黄疸,1周后可自愈;1月龄断奶仔猪贫血是主要症状,偶尔见黄疸。病猪发热挤堆、步态不稳、发抖不食,个别弱小仔猪很快死亡。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的皮肤发红、发黄,耐过的猪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有的成为僵猪。母猪的临床症状分急性和慢性,急性感染常见于临产母猪,持续高烧和厌食,发热时间长,可持续到分娩。妊娠母猪和产后母猪容易发生乳房炎,乳汁分泌减少,母猪行为减少或缺乏,个别母猪发生流产。慢性感染母猪呈现衰弱、黏膜苍白、黄疸、不发情或屡配不孕。该病的特征性病变为贫血和黄疸,可视黏膜和皮肤苍白,全身性黄疸;血液稀薄不易凝固,肝、脾肿大,肝有脂肪变性,胆汁浓稠;肾脏苍白有出血点,皮下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
3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和用具卫生、减少不良应激,是防止该病发生的关键。夏、秋季节要经常喷洒杀虫药物,防止昆虫叮咬。治疗可采用杀虫净注射液5~7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1次深部肌肉注射,间隔24小时重复1次,连用2次。土霉素或四环素3mg/kg体重肌注,间隔24小时重复1次。
(王阜生 辽宁省阜蒙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赵岩 辽宁省阜蒙县十家子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