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畜牧兽医技术 > 正文

羊李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

发布时间:2017-09-13 16:50    作者:.    来源:    查看:
    摘要:羊李氏杆菌病是由李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流产、败血症和脑膜炎。本文从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诊断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同时提出防治措施。

    1  病原学

    该病的病原为产单核细胞的李氏杆菌,属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无荚膜、无芽孢,可在土壤、青贮饲料与粪便中长期生存。该菌对pH5.0以下环境缺乏耐受性,对食盐和热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常用的消毒药剂可将其灭活。

    2  流行特点

    绵羊和山羊均可发生,以妊娠母羊和羔羊最容易感染。该病的传染源为病羊和带菌羊,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处及眼结膜感染。该病的主要传染媒介是饲料和饮水。从患病羊的眼、鼻、生殖道分泌物、精液、乳汁和粪尿中均可分离到病菌。许多野兽、野禽和啮齿动物均易感染,特别是鼠类的易感性最高。饲喂青贮饲料(pH≧5.5)可加快李氏杆菌的繁殖而引发该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冬春季节,呈散发性,偶呈地方性流行。

    3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2~3周,短则数天,长达2个月。临床上可分为子宫炎型、败血型和脑炎型。子宫炎型多伴有流产和胎盘滞留,但子宫内的微生物和炎症很快消失。胎儿死亡和流产是由于微生物侵入胎盘,进而侵入胎儿引起败血症所致。败血型常发生于10日龄以下的羔羊,病羊精神沉郁,轻热,流涎、流泪、流鼻液,不听驱使,吃食和吞咽缓慢。病程短,死亡快。脑炎型导致病羊头颈一侧性麻痹,故弯向对侧,转圈运动,有的角弓反张,卧地,昏迷。

    4  剖检病变

    子宫炎型胎盘病变显著,绒毛上皮坏死,顶端附有内含细菌的脓性渗出物。在子宫内早期死亡的胎儿,自溶常掩盖了轻微的败血性病变,如胃肠黏膜充血,气管黏膜、心外膜和淋巴结出血。在子宫内后期死亡和流产的胎儿,因病变已充分发展,不易为自溶所掩盖,常在肝脏、脾脏和肺脏见到粟粒性坏死灶。败血型剖检可见脾脏肿大、肝粟粒状坏死、心外膜出血、脑膜充血,以及出血性结膜炎和黏脓性鼻炎。脑炎型剖检可见脑膜和脑组织发炎,炎症常具有化脓性质。

    5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对于子宫炎型病例,只有在胎儿和胎膜中找到细菌才能确诊。败血型必须从病变脏器取材、培养、检查细菌,脑炎型可根据典型的病理组织变化做出诊断。此外,该病应同羊梭菌病(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羊多头蚴病(由多头带绦虫寄生于羊脑和脊髓引起的疾病),以及羊包虫病(由棘球蚴寄生于羊肝脏、肺脏和心脏等组织中所引起)等相鉴别。

    6  防治措施

   (1)治疗。采用12%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80mL肌注,2次/天,连用5天。同时使用氯胺素400万IU肌注,2次/天,连用5天。如病羊伴有神经症状,可加用250mg氯丙嗪注射液。此外,亦可采用0.1%高锰酸钾水进行胃肠消毒,在饮水或饲料中加入土霉素,并用石碳酸对羊圈进行消毒。

   (2)预防。坚持自繁自养,严格防疫制度,避免因引种不慎将疫病传入羊场。加强饲料管理,保持羊圈通风干燥,防寒保暖,给予羊群优质青干草和作物秸秆,及时补充豆粕、玉米及麦麸等精料,青贮饲料的最适宜pH值为3.5~4.2,严禁饲喂不合格的青贮饲料。

    驱除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同时注意消灭羊舍内蜱、蚤、蝇等昆虫,减少传播媒介。及时对羊群进行免疫接种,经常刷拭羊只体表和被毛,以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机体健康。及时清理羊粪,垫草及时更换,定期进行喷药杀虫和消毒,羊舍及其周边环境消毒可选用4%苛性钠溶液、10%漂白粉和3%来苏儿等,能够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7  小结与讨论

   (1)李氏杆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人感染后以脑膜炎症较为多见,需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饲管人员应穿着工作服,勤洗手、勤消毒。一旦发现孕畜流产或出现神经症状和急性死亡,应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报告,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诊断和采集病料。

   (2)对受威胁的羊群采取预防性投药,如在饲料中添加板蓝根或清瘟败毒散;在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可有效遏制该病的发生。在养殖期间要加强对羊李氏杆菌病的防治管理,保证羊只健康生长。

   (姜晶晶 甘肃省民勤县昌宁镇畜牧兽医站)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