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畜牧兽医技术 > 正文

畜牧业环境污染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7-07-13 16:40    作者:.    来源:    查看:
    摘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要原则,然而我国畜牧业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升级与发展。

    1 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的特征

   (1)生态环境污染。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导致的后果就是大量粪尿、饲料残渣、养殖场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如废弃物不经处理,随意处置及堆积,必将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质污染。即粪尿、饲料残渣、养殖场污水等废弃物超量排放导致土壤中氮磷失衡,主要表现为土质养分失衡,土壤中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二是水质污染。主要表现为高浓度养殖场污水导致河流、地下水等污染。三是空气污染。主要是指畜牧业废弃物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恶臭气体或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造成大气污染。

   (2)疫病疫情传播。畜牧业废弃物不仅可导致生态环境污染,也可能导致疫病传播。畜牧业废弃物中通常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寄生虫卵、孳生蚊蝇等,这些极易导致周边地区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例如,鸡白痢沙门氏菌、猪链球菌等病原传播可引起禽流感疫情,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 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1)废弃物处理设施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是我国农村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在保障我国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经济增收、保障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农村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不高,即使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在畜牧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也主要来自于企业,因此其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有限,导致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不足,大量畜牧业废弃物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排放,给生态环境平衡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畜牧业规划与布局不合理。畜牧业在我国各省市地区发展并不平衡,相对集中于传统的畜牧业大省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区域内人口密集,畜牧产品需求量大,使畜牧业得到规模化发展。而这种饲养密度导致这些地区畜牧业生产废弃物排量逐年增加,致使单位耕地面积畜牧业生产废弃物负荷较高。

   (3)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脱节。在我国,畜牧业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脱节现象,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是废弃物处理能力与废弃物排量不匹配。表现在养殖场在环保处理设施不能确保对大量排放的畜牧业粪污进行有效处理,导致粪尿污水不能达到排放标准。二是废弃物处理技术能力与养殖场环境保护要求标准不匹配。我国一些畜牧业养殖场建设在环保要求较高的地区,如水库、河流等地区的环保要求高,导致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处理后的废弃物也不能达到排放要求。

    3 治理对策

   (1)重视畜牧业的公益属性,加大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从畜牧业的属性来说,由于其是国家畜禽产品供给的重要来源,因此应归属于公益范畴。按此归类,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我国现阶段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纳入公共环保设施建设当中,加强公共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对畜牧业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从而避免养殖企业因资金不足而导致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国家要鼓励各级政府建立畜牧业废弃物专项公共环保设施建设基金,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环保设施建设或鼓励畜牧业生产企业配置种植业,实现规模化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避免环境污染。

   (2)以载畜量为指导原则,科学规划布局畜牧业。畜牧业规划与布局不合理,是我国出现畜牧业养殖废弃物污染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应以载畜量为指导原则,统筹考虑各地区畜牧业布局,科学地按照地区地理特点,严格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在规划布局畜牧业时,要严格计算和衡量区域环境容量,以确定本地区载畜量,然后进行合理布局。在进行规划布局时,要使畜牧业饲养规模与畜牧业废弃物处理工艺相匹配,最终实现畜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3)重视废弃物处理技术,构建多元化处理利用方式。要充分发挥畜牧推广技术在防止畜牧业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整合环保、畜牧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以及社会环保力量,加大宣传,使畜牧企业重视废弃物处理技术的运用。要加大对畜牧业弃物处理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对畜牧企业废弃物排放的监督,严格制定养殖场废弃物排放限额。

   (李强 安徽省无为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