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畜牧兽医技术 > 正文

奶牛产后瘫痪的诊疗报告

发布时间:2017-05-10 16:59    作者:.    来源:    查看:
    摘要:奶牛生产瘫痪又称产后瘫痪、产后麻痹和乳热症,是产后奶牛突然发生的严重钙代谢障碍性疾病,以舌、咽喉、消化道麻痹,知觉丧失,四肢瘫痪为特征。该病多发生于产后3天内的5~9岁营养良好的高产母牛。笔者通过对湟源县日月乡两起病例的研究,分析了生产瘫痪的发病原因,介绍了奶牛生产瘫痪的不同临床症状类型,进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及预防措施。

    1 发病原因

    生产瘫痪是产后母畜突然发生的严重钙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奶牛,尤其是舍饲高产奶牛。由于孕牛饲养环境差,营养不良,造成气血不足,食物中缺乏钙、磷或者产后大量的钙进入初乳导致血钙浓度急剧下降,使患病牛丧失的钙超过了从肠道吸收和动用骨骼钙的数量的总和,而引起发病。大脑皮质缺氧及分娩后腹压突然降低都会导致生产瘫痪。经常不运动、缺乏光照,使孕牛体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减少也能引起生产瘫痪。

    2 临床症状

    典型症状多在产后1~2小时发病。表现为突然发病,后肢交替踏脚,伏卧,四肢屈于躯干之下,头向后弯至胸部一侧。精神沉郁,不愿走动,昏睡。反射消失,皮肤对疼痛刺激无反应,肛门松弛,心音减弱,舌头外垂。非典型症状临床上多见,病牛精神极度沉郁,症状除瘫痪外,特征为头颈姿势不自然,头颈轻度“S ”状弯曲。病牛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体温正常。不昏睡,反射减弱。站立不稳,有时能勉强站立,但步态摇摆。

    3 病例

   (1)湟源县日月乡养殖厂杨某饲养的1头7岁奶牛2015年6月17日产下牛犊后突然发病。卧地,不愿站立,不食。经临床检查,患病牛体温正常,反刍消失,心跳较弱,呼吸带有啰音。惊慌,哞叫。后驱摇摆,肌肉震颤。

   (2)2015年湟源县日月乡养殖户李某所饲养的1头6岁奶牛于10月产下牛犊后奶量突然下降,不食,常卧地不起。经临床检查,该牛精神极度沉郁,体温下降,反射减弱,头向胸弯曲。病牛不愿站立,强行拉起时站立不稳,很快卧地。

    4 治疗方法

    临床上多采用静脉注射钙剂、乳房送风等方法治疗。实践证明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1)病例1:静脉缓注8~10g钙1次,4小时后不见好转。又静脉注射1次10%的葡萄糖酸钙600~1200mL,第2天,畜主打电话说,病牛精神好转能自行站立,开始进食。连用2天后该牛基本恢复正常。

   (2)病例2:采用乳房送风疗法,同时利静脉缓注15%磷酸二氢钠200~250mL,6小时后症状得到缓解。连续治疗3天,该牛食欲、体温恢复正常,能自由走动,基本康复。

    5 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抵抗力,确保胎儿与母体的营养需要。母牛产前适当减少摄入的钙量,开始饲喂低钙高磷饲料,这样可激活甲状旁腺的机能,从而提高吸收钙的能力,使产后能及时动员骨骼中的钙,保持血钙正常水平。母牛产后立即恢复高钙饲料,保证钙代谢平衡。

   (2)为防止母牛过肥,减少难产的发生,要逐步减少精料谷物的饲喂量,逐步增加优质干草的饲喂量。

   (3)加强产后护理。奶牛生产后不要立即挤奶,产后3天内最好不要将初乳初一次性挤净,应少量多次,逐日增加,对预防本病有一定的作用。

   (4)为预防血钙下降出现抽搐症状,在产前第6天开始每天1次肌注维生素D,直到临产。并在产前21天到产后7天,每天在饲料中添加40g镁。

    6 小结与讨论

   (1)该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疾病之一,对高产奶牛在怀孕后应采取合理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使孕牛气血充足,精力旺盛。对孕期和产后奶牛应多喂多汁饲料,怀孕期间每天要进行运动。产前产后2天注意观察孕牛表现,出现症状立即治疗。

   (2)为防止肌肉缺血性坏死,减少并发症,病牛每天翻身应不少于2~3次。多铺垫草,保持病牛的体温和防止滑倒摔伤。加强病牛的饲养管理,对患病牛少喂精料多喂优质干草和青绿词料。

   (申禄昌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严廷英 宋仁钧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兽医站)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