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危害极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牧民长期与畜群接触,感染几率相对较大,因此,笔者倡议牧民正确认识布鲁氏菌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避免自身感染。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简称布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人和家畜均易感,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家畜的胎盘、胎儿液体、胎衣、流产胎儿或生殖道分泌物等而被感染。布鲁氏菌病属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和犬种布鲁氏菌等6个生物种。其中,羊种布鲁氏菌感染力最强,是造成人罹患布鲁氏菌病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牛种布鲁氏菌,猪种、犬种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的报道较少。该病的流行已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牧民作为一类长期与畜群近距离接触的特殊人群,更应加强自身防护,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免发生感染。笔者主要从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基层诊断和防控措施进行介绍。
1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羊种布鲁氏菌对人具有高度致病性,是世界流行范围最广的人兽共患病之一,特殊职业人群(如牧民、兽医、屠宰工人和皮革工人等)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布鲁氏菌病原主要通过口、鼻、开放性创口或眼结膜感染,公共人群则主要通过食物摄人而发生感染。布鲁氏菌感染后主要侵害宿主机体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家畜感染 后主要表现为流产、睾丸炎、附睾炎、胎膜炎、乳腺炎、胎衣不下、不孕、不育等,多数伴有关节炎;人感染后可造成不孕、不育,病初表现为波浪热,后转为慢性,并伴有神经痛、关节痛、肝脾肿大或关节变形等。
2 诊断方法
兽医基层临床主要通过凝集试验对该病进行诊断,包括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使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筛,再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确诊。
2.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准备1块洁净的玻璃平板,用Marker笔在玻板反面画出若干个约4cm*4cm的小方格,在每个小方格中央各滴加1滴被检血清和检测抗原(各约0.03ml),充分吹匀 后读取结果。同时做阴、阳性对照,若在5min内发生凝集反应则判定为疑似阳性,未发生凝集反应的则判定为阴性。挑出阳性反应样品进行试管凝集试验以确诊。
2.2 试管凝集试验
2.2.1 抗原稀释
将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抗原充分振荡混匀后,与质量体积比为0.5%的苯酚生理盐水做1:20和1:40稀释,再将1::4的稀释抗原配制成含0%、25%、50%、75%、100%的预混液。
2.2.2 血清稀释
阴、阳性对照血清和被检血清分别做12.5、25、50、100、200倍稀释,标记后待检。
2.2.3 混合
吸取0.5ml 1:20的稀释抗原分别加入到盛有等体积的各稀释滴度血清的凝集试管中,混匀后置于37℃温箱中反应24h。
2.2.4 比浊
反应结束后取出试管,将上清部分与阴、阳性比浊对照管进行浊度对比,记录浊度结果。
2.2.5 结果判定
被检血清凝集试管内浊度接近含100%的1:40稀释抗原浊度记录为“-”,表示无凝集反应;接近含有75%的1:40的稀释抗原的浊度记录为“+”,表示约有25%的抗原发生了凝集;接近含50%的浊度记录为“++”,表示约有50%发生凝集;浊度接近25%的记录为“+++”,表示约有75%的抗原发生了凝集;若接近0的浊度记录为“++++”,表示抗原全部发生凝集。
2.2.6 判定标准
牛、马等大型家畜被检血清100倍稀释及以上若出现“++”者判定为阳性,50倍稀释出现“++”判定为可疑,其余判定为阴性。养、犬等中小型动物被检血清在50倍及以上稀释度出现“++”判定为阳性,在25倍稀释时出现“++”判定为可疑,其余判定为阴性。
3 防控措施
随着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提出,新疆作为全国畜牧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又再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但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形势依旧十分严峻。该病无治疗价值,对于发病畜群应采取以净化为目的的综合防控措施。畜群中若发现有阳性个体,应及时对全群进行检测。对于阳性个体一律采取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做好饲养场地的消毒工作。防控布鲁氏菌病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流通监管
各地州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在对输入豕畜时必须严格按照检疫程序进行检疫,在仔细检阅输出地检疫合格证后还应对每批输入家畜进行检测,对检出存有阳性的畜群应再次进行复检,检出阳性率较高群体予以退回,并对阳性个体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3.2 加强本地监测工作
坚持自繁自养是控制该病最为有效的预防手段,但近年家畜调度频繁,加上新兴起的合群并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该病的流行。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中规定,每年春、秋季必须对该病进行检测、上报,检出的阳性牲畜必须在动物卫生监管部门监督下一律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倒卖至其它地区或流入市场,同时还应加强对群内其它阴性牲畜进行跟踪监测和完善饲养场地消毒工作,逐步实现畜群净化。
3.3 免疫接种
接种免疫疫苗能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我国目前使用的疫苗包括19号猪型(s19)菌苗、干燥布鲁氏菌猪型二号(s2)菌苗和羊型五号(M5)菌苗,均属减毒活疫苗,在一定程度上虽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但敏感个体在免疫注射后易发生流产,且宿主抗体无法与自然感染相区分,由此说明现阶段使用的疫苗存在一定的缺陷。
3.4 加强防控宣传
畜牧兽医部门应加强对布鲁氏菌病的宣传,使得广大牧民对该病有清楚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吃未完全煮熟的肉或奶,不饲养、倒卖或私自屠宰患病家畜。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增强自身防护,积极响应政府的扑杀补助政策,避免患病动物将布鲁氏菌传染给人。
4 小结
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流行范围极广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威胁到人类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议牧民和兽医工作者在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中始终坚持“预防优先”的防疫原则,避免该病相互感染和发生更大范围的流行。鉴于目前尚未研制出用于预防和治疗的疫苗和特效药物,因此,一定要将预防工作放到第一位,再结合果断的淘汰措施,为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和保证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列·才仁道尔吉 新疆和静县阿拉沟乡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