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浙江省“跑道养鱼”规模居全国第二

发布时间:2019-09-04 16:51    作者:.    来源:农村信息报    查看:
    一项源自美国奥本大学的健康高效养殖技术自2015年引进我省后,在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协同示范与联动推广下,通过科研院校的技术支持,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省快速发展,不仅成为了渔民增收的“利器”,也是渔业生产转型升级促治水的“神器”,有力地助推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这就是池塘内循环流水槽养殖模式,亦称“跑道”养鱼。

    今年48岁的盛素红,是湖州南浔区菱湖镇盛江家庭农场女主人。在全国三大淡水鱼商品基地之一、有着中国淡水鱼都之称的菱湖镇,盛素红也是远近闻名的“鱼娘”能手。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农民,盛素红对新技术、新设备充满了求知欲:2016年,她投入200多万元,配备16条“跑道”、5台发电机、停电报警器及吸污设备,正式告别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成为全湖州“跑道”养鱼第一人,在不断的试验与摸索中实现了美丽渔塘的绚丽转变。

    “‘跑道’模式就像一个神奇密码,不仅具有环保、便捷、降低劳力投入、减少鱼的发病率,实现高产的效果,而且与原来大塘养殖相比,每天‘健身跑步’的鱼无论是外观还是肉质口感上,都更胜一筹。同时,鱼的排泄物和残饵不断被推送到鱼塘集污区,‘跑道’内的水体清 洁 安全,养殖尾水也实现了‘零排放’”。盛素红说,“去年,我又安装了智慧渔业物联网感应系统,实现了对水质环境、鱼儿状态等的24小时在线监测,让我的‘跑道’养殖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至于收益,盛素红难掩喜悦,“每条‘跑道’均产1万公斤左右,我的‘跑道鱼’批发价每公斤要高于市场价8元呢,但还是供不应求。”“我对设施化‘跑道’养鱼前景看好。养殖业除追求经济效益外,还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如果不能解决养殖尾水排放问题,传统的养殖模式走不远。”这是从事水产养殖20多年后,盛素红内心的深刻感悟。“跑道”养鱼的关键奥妙,是将池塘分为流水养鱼区和大塘水质净化处理区,在“跑道”中高密度圈养吃食性鱼类,将外塘作为净水区,是一种低碳、高效、循环型养殖模式。一般情况下,1条“跑道”(22米*5米*2米)配7-10亩外塘,外塘适当套养滤食性鱼、虾、贝类或种植水生植物,一般不投喂饲料。通过安装在流水池上游的气提式增氧推水设备将“跑道”中鱼的排泄物推集到末端的废弃物收集区,废弃物再通过自动吸污装置回收到沉淀池,经收集又可成为花果、蔬菜种植的有机肥。该模式符合节能减排、生态高效、质量安全和环境友好的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目标。

    现在的盛江家庭农场,不仅是一个智慧化养殖场,更像是一个水清景美的生态公园,为菱湖镇这个“中国淡水渔都”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也是“中国生态养鱼第一镇”的生动速写。在“盛素红们”的示范带动下,仅湖州南浔区现已发展“跑道”173条,辐射池塘2000余亩,规模占到浙江省的19.57%。

    近年来,浙江省不断加快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用科技推动渔业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19年6月,浙江省已建成884条“跑道”(其中海水“跑道”55条),发展规模全国第二,海水“跑道”数量全国领先。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