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专访 > 正文

民和股份董事长孙希民:供应链环节中上游要为下游负责

发布时间:2019-05-22 15:13    作者:.    来源:国际畜牧网    查看:
    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历经数波行业周期及多次禽流感疫情的冲击,风风雨雨已走过30多个春秋。它是第二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国内白羽肉种鸡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如今它的总市值已近百亿元。民和股份的发展历程,是国内白羽肉鸡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出白羽肉鸡行业的蜕变轨迹与改革开放、国计民生的脉搏息息相关。

    30多年行业起起伏伏,初心一如既往。作为一名企业家,民和股份创始人孙希民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改变人们对养鸡业和养鸡人的传统认知。在受到冲击和遇到挫折时,孙希民总能保持一种冷静从容的心态去勇敢面对,并在一次次与风险的博弈中优先胜出,始终用前瞻性、启发性、引领性的战略部署和经营理念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在接受《国际家禽》杂志记者专访中,民和股份董事长孙希民将30多年的企业发展历程和个人感悟娓娓道来。
   《国际家禽》:在您印象中,白羽肉鸡产业是如何在改革开放政策驱动下起步的?

    孙希民: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白羽肉鸡就已开始陆续被引进到中国市场。1978年、1979年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直接驱动了白羽肉种鸡国际贸易和白羽肉鸡养殖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开始涌现出一批批集体企业,而且国营农场也开始逐步改制。与此同时,国家设立深圳特区并对烟台、青岛、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港口实行开放,国际贸易开始迅速发展。在内部需求和外部发展的双重驱动下,白羽肉种鸡国际贸易和白羽肉鸡养殖业较之前有了更快发展。

    我印象中,改革开放后,白羽肉鸡真正发展起始于1983年,最先发展是从广东一带开始的。当时,正大集团在深圳投建的父母代白羽肉种鸡场正式运营。然后是上海、山东、福建等地。如,正大集团和上海市在1985年合作投建大江股份,这是国内第一家白羽肉鸡一条龙企业。再比如,诸城外贸在1985年已建立从饲料加工厂和白羽肉种繁育场的生产模式,事实上,诸城外贸从1978年就开始从美国引进爱拔益加白羽肉种鸡(AA肉鸡);圣农集团于1985年建设白羽肉鸡孵化养殖场;山东外贸食品当时在潍坊投建种鸡场。在这第一波发展大潮中,一批批白羽肉鸡企业先后建立,民和股份正是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诞生的。

   《国际家禽》:30多年来,白羽肉鸡行业遭受多次禽流感的重挫和行业周期的冲击。您如何看待风险管控与行业及企业的发展?融入资本市场很重要吗?
孙希民:行业风险一直存在,但禽流感的发生让肉鸡行业的风险因素空前加大,且它具有人为不可控的一面。我觉得,对于行业及企业的发展来讲,最难应对的是诸多风险因素同时叠加在一起。

    1997年5月,香港报告全球首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事件,这对养鸡业带来第一次系统性危机,而在1997年7月暴发亚洲金融危机,可以说雪上加霜。此后,2001年,韩国封关。2003年,中国内地暴发SARS,日本封关;在此之前,我们屠宰加工的鸡肉向日本出口,一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2003年,本来预定1000万美元的鸡肉出口创汇因封关而打了水漂,而鸡肉当时在国内销路又不好。紧接着,在2004年、2005年,中国发生家禽感染禽流感疫情事件,国内消费者吃鸡肉的信心首次降到历史低谷。这3年,行业及企业普遍陷入亏损境地,我们企业生存和发展也经受创业以来的第一次最大冲击。当时,觉得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变得更加迫切。

    事实上,我早在1997年遭受冲击后就有上市的想法。1999年,我们开始研究上市事宜,于2001年上报材料,后遇疫情冲击搁浅。2006年,疫情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消费者吃鸡肉的信心逐步回升,肉鸡行业也开始回暖。我们在2007年再次申请上市,同时也赶上国家批准深交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这一政策实施的初期,终于在2008年成功上市。然而,上市第一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美国鸡肉产品倾销以及国内祖代白羽肉种鸡产能扩张等风险因素叠加影响,国内商品代鸡苗价格长期处于低位,我们业绩一直未出现较大改善。

    到2010年下半年,行业整体回暖,鸡苗价格上升。2011年,我们收获了上市以来最好业绩。但在2012年又遭受速成鸡、药残鸡等一系列舆论的冲击。特别是从2013年到2017年的H7N9流感疫情,前前后后共5波疫情轮番侵袭,给肉鸡行业造成史无前例的巨大经济损失,消费者吃鸡肉的信心降到历史最低点,全国多地鸡肉出现滞销尤其是在春季疫情高发期,养殖户补栏积极性空前低落,鸡苗价格因此陷入低迷状态。仅在2015年得益于国内祖代白羽肉种鸡行业去产能的契机,我们业绩获利。2018年,得益于农业农村部自2017年秋季以来对全国家禽统一实施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疫苗免疫的措施,人感染疫情极少发生,家禽新发流感疫情次数也明显降低,消费者吃鸡肉信心再度回升,我们业绩又开始上升。目前,肉鸡行情整体向好。

    我认为,与其他实业一样,从事白羽肉鸡行业,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对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专业积累和认知后,带着责任心才能一步步干好。因为养殖不像钢铁等一般的工业生产,时刻相处的是有生命的动物,它们需要呵护,需要更用心地去照料。同时,经营过程中需要经得起危机的打击和风险的考验。从这些年的发展轨迹来看,这个行业在低谷的时间就是进行新的产能投入的机会窗口期,高峰时间往往不宜扩展产能。因为在低谷时间建立起来后,正赶上行业高峰期,之前的亏损就又能赚回来了。

    把握好发展机遇,企业就会一步步发展壮大。当看到这个行业赚钱,选择马上扩张产能或进入往往赚不到钱。这与企业家或投资者的战略眼光以及对这个行业的积累与认知有关。再者,对设备引进、新建养殖场被淘汰的风险方面的管理也很重要。或许投建时觉得很先进,但随着时间推移,原来的设计不适应新情况了;如果大规模高投入的产能则会带来很难挽回的巨大损失。因此,在白羽肉鸡行业,企业家或投资者每一次战略的制定需要具有前瞻性。

    从这些年与大大小小危机与风险博弈的亲身经历中,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了信心的重要性。即使在最难熬的阶段,也要挺住,更要保持我们创业初期那股不服输的倔劲。我一直认为,企业持续发展,人和财是两大关键。30多年来,面对多次风险和行业周期的冲击,从我个人到员工,我们团队始终没有气馁,冷静思考,勇敢面对;无论在行业上升期还是在低迷期,都要重视创新,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企业融入资本市场方面,我觉得,首先是增加了融资渠道,解决了资金紧缺的问题,使得我们企业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其次是进一步改变社会对养鸡行业和养鸡人的传统认知;再者让产业链企业以及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更有信心,为行业树立起标杆;还有就是在社会监督下更加利于我们企业完善管理机制并增强我们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国际家禽》:从笼养技术、联栋纵向通风技术创新到种养加一体化、循环农业发展,技术创新是如何一步步驱动民和股份成功转型升级的?

    孙希民:技术创新是企业成功转型升级的一大动力,它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涉及到企业进步的方方面面。从1985年建养鸡场至今,我们在技术创新方面从未停步。

    1986年,我们就开始尝试采肉用种鸡全程笼养技术和鸡舍联栋纵向通风技术。开发笼养技术初期,是为了提高种鸡存活率而生的,因为每到喂鸡的时候,饲养员一打开鸡舍,数千只鸡一下子全都跑到门口,还得安排几个人专门去驱散,但这个过程至少会造成10多只因互相挤压或踩踏而伤亡。而联栋纵向通风养殖模式鸡舍之间没有隔离带,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养殖密度。2001年,我们开发了商品代肉鸡全程立体养殖技术及其联栋纵向通风模式。

    在2010年前后,全国多地商品代白羽肉鸡养殖场开始推广采用立体养殖系统和联栋纵向通风模式,更大范围地帮助解决了鸡舍管理困难的问题,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并提高了单位面积的饲养效益。同时,肉鸡改用立体养殖生产系统后,粪便不再接触地面,生产环境干净整洁,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现在,国内白羽肉鸡养殖普遍采用立体养殖系统和联栋纵向通风模式。

    为了加快升级步伐,我们从德国、意大利引进先进的肉鸡立体养殖设备,使得水线、料线以及通风、光照、温控、清粪等环境控制及监测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此后,我们不断改进肉鸡立体养殖技术。现在,我们8层立体养殖试验已取得成功,鸡只成活率达到95%以上。

    孵化方面也有不少门道,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温度、湿度对设备控制参数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否则,会影响到孵化率和孵化质量。经过多次洽谈和甄选,我们于2009年前后引进比利时先进的孵化设备及法国的自动化转蛋、照蛋及出雏系统,我们的商品鸡孵化基地生产效率较之前有了明显提升,生产环境也得到了优化。

    另外,肉鸡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就是环保问题,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也比较重要。我们在2003年就开始对鸡粪进行回收利用。2008年,根据国家生态环境战略和公司清洁生产规划,我们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粪污处理大型沼气发电工程”,对鸡粪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开发和多层次利用,然后用沼液生产有机肥。现在,我们已开发了近二十个有机肥产品,在青岛设立销售公司,产品被销往全国各地,但农村接受起来比较慢。目前,我们已建起沼液有机种植生态基地3万亩,“民和沼果”、“民和沼菜”已覆盖包括蓬莱、龙口、栖霞、寿光等县市的100多万亩果蔬种植供应田。

    循环农业,我的理解一是内部循环,二是外部循环,即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来看,需要在评估某一地区耕地对粪肥的承载能力和农作物需要多少有机物质的基础上,来确定这一地区养多少畜禽比较合适。这样,畜禽粪肥综合利用、加工成的有机肥和沼气的有效利用度就越高,对改善当地的环境越有利。特别是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会有很多用处,但老百姓不了解沼气的生命周期,因此需要加强科普和专业管理。

    畜牧业很有前途,特别是白羽肉鸡,但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一个阶段一种装备,需要与科技发展同步,需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现在,智能化已成发展趋势,机器人在欧美国家的养鸡场也得到了初步应用。下一步,我们计划加大鸡肉加工领域的开发力度,去年建了两个鸡肉加工厂,将来还计划再建两个鸡肉加工厂。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逐步向食品企业转型升级。我的初步判断,国内鸡肉消费未来增值空间依然比较大。

   《国际家禽》:如何看待供应链企业的产业协作作用、企业价值与企业社会责任?

    孙希民:我个人认为,供应链环节中上游必须为下游负责。现在,国内祖代白羽肉种鸡采取人工强制换羽的措施,这样父母代的质量就会出现差异。如果在父母代育雏期和饲养期间对遗传潜力不佳或质量欠佳的鸡雏进行科学淘汰,这样对保障整个产业链良种的持续供应有着重要的作用。父母代的质量水平提升了,商品代的质量就会更好。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采用科学淘汰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繁育的父母代的质量水平,以此保障商品代的质量,为下游养殖端负责。现在,我们按质量和价格,把自己提供的商品代的鸡苗分了5个档次,以此来保证鸡苗成活率在98%以上。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设备及时改进也比较重要。比如,鸡苗运输车,1日龄鸡苗从孵化场被运出来,需要保持恒温恒湿,若温度湿度发生变化,鸡苗会产生应激反应,这样会对育雏期成活率和后期饲养造成不利影响。现在,从欧盟装配的1日龄鸡苗运输车,箱体式后封闭型的设计,一辆大约200万元,车厢内保持恒温恒湿,和孵化场的环境条件一样。

    不论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还是从企业自身长远发展来看,产业链协同作用非常重要,但需要协作精神,需要责任感。从我们公司自身来讲,赢利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白羽肉鸡行业进步及产业链协同发展。我们之所以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家族化管理融合,关键是让每位“民和人”树立起责任心,并能把责任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以此,促进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不论国营还是私营,或者合营,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体现在主动的行为和实践中,而非被动。员工的责任心必须是发自内心,然后付诸实践,而不是强制。

    我觉得,企业家做企业,不仅要体现出企业价值,即要让各利益相关者得到预期的回报;同时也要对这个行业起一定的带动作用,并对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担负责任,这样才能让企业长期获益,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多年的养殖过程中,包括设备的改进和养殖方式革新,我都毫无保留地与别人分享。大家一起来做,价值就会被成倍放大。分享经济时代,提升供应链全面协作能力是各行各业的一大发力点,不单是我们农牧业。现在,关键问题是供应链各环节利益方的边界还没有完全主动地打开。如果只为了某一环节或几方利益,协同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提升。我觉得,从育种、祖代鸡繁育、商品代养殖到屠宰、加工、食品开发以及餐饮端与消费终端,肉鸡产业链各个环节需要同时发力。如果专注任何一个环节,研究透彻,然后共同分享,这样给产业链带来的价值增加会更大。

    我坚持认为,做企业,干事业,不能求快,不能图大。一个企业做好了,把行业研究透了,就可以稳健发展了。不管哪个行业,有赢利的时候,也有亏损的时候,要坚持住,做自己最擅长的,不要今天看到别人干那行赚大钱了,你也去投入,等你发展起来,可能那行会进入低迷期。试想,人一生能干多少事情。现在,回顾我这些年,只干了一件事情。我觉得,把这一件事情做好,就很不简单了。实际上,人这一生,不过三万多天,为什么不能更有意义地生活——专心一个事业,积累一点财富,对社会做一点回报。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