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
杨老师重点提到瑞士因引进带毒公猪精液造成猪蓝耳病暴发的教训,“我们的猪场,公猪必须是蓝耳病阴性的,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阳性公猪一定要坚决淘汰。”
杨老师春再次强调。面对国内猪场一片“蓝”、商品猪场普遍阳性、阴性种猪场屈指可数(仅占约1%左右)的现实情况,杨老师呼吁种猪企业构建蓝耳病阴性种群。
2014年开始流行的NADC-30like毒株成为近年来的流行毒株,但现有疫苗免疫不能抵抗该毒株的感染,仅能提供有限的交叉免疫保护。事实上,目前猪场流行的猪蓝耳病毒,大部分是由疫苗毒演化而来。
1、对于猪蓝耳病的防控对策,首先要重视和强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2、建猪蓝耳病阴性种猪场和种公猪站;
3、商品猪场应理性使用猪蓝耳病减毒活疫苗,经产且抗体阳性母猪群不免疫(ELISA抗体阳性率80%以上),阳性猪场的阴性后备母猪或引进的阴性种猪可在配种前1~3月免疫1次,猪群稳定后应停止使用,过多使用HP-PRRSV MLV疫苗将增加猪场猪蓝耳病毒的本底和感染猪的数量、疫苗免疫猪长时间病毒血症等;
4、采取其他措施,降低母猪群的病毒血症(如可策略性使用爱乐新等),减少排毒,要做好母猪群的饲养管理。
另外,阳性/不稳定猪场,可以选用自然感染(阴性后备母猪与经产母猪混群)、活病毒接种(猪场带毒猪血清)、减毒活疫苗接种(选择合适的疫苗)等方式进行驯化,但驯化不是反复去做,要保证单一毒株在猪场传播,与此同时,适当控制猪群的细菌继发感染也至关重要。
最后,杨老师总结国内猪场应在政府引导、企业践行的基础上,将蓝耳病从种猪场净化,进而推向区域控制和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