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营养就是研究怎样把饲料转化成猪肉,尽量把饲料营养和猪肉营养进行一个交换。我们要清楚猪的营养需求,需要补充多少氨基酸、哪些材料能补充氨基酸、氨基酸的代谢方面有哪些新的信息等。很多国家猪肉的定价是根据其瘦肉率来定价的。
我们可以通过经典的方法来测定瘦肉率:无脂瘦肉率(%)=(无脂瘦肉/胴体重)×100。即便在中国,猪肉的价格可能并不一定是根据瘦肉率计算的,但是瘦肉的积累程度就代表饲料转化率水平。所以饲料的配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提高瘦肉率而设计的。理想的状态下,我们希望氨基酸非常精准、没有浪费地呈现在猪体身上。我们知道猪的品种不同,其营养需求是不同的。
合成型氨基酸的使用:合成氨基酸可以大量地在市场中找到,通过蛋白质降解来获取氨基酸在当前的市场行情下显得非常有优势。比方说现在的赖氨酸就是个例子。所以使用合成氨基酸最少有3个优势:降低饲料成本、增加氨基酸利用率、降低日粮中粗蛋白。
理想蛋白模型:
第一限制氨基酸:1、玉米-豆粕型日粮中,需要关注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2、玉米酒精槽中,需要关注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苏氨酸。
几种特定情况:
1、猪对苏氨酸的需要量会增加当饲粮中洗纤维含量提高。
2、加热后的油脂会降低动物生长及增加色氨酸的分解代谢。
3、可发酵纤维会增加苏氨酸的损失,但初步数据显示并非一定。朝着瘦肉的沉积率去设计饲料是没错的,是最节省能源的。单向氨基酸的大量供应提高了饲料的转化效率。理想蛋白模式一直是做配方的基石,但是特定情况下,比如说疾病等会让试验结果不是那么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