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水产养殖严重依赖鱼油鱼粉,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球20%的鱼类会被制作成鱼粉后使用,6%的鱼类会被直接投喂。虽然在过去20年中,用于制作鱼粉的鱼大大减少,曾经35%的鱼类会制成鱼粉,如今降低至20%。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导致鱼粉的使用增长,这两者不可调解的矛盾关系困扰着所有人。目前的解决方向是替代鱼粉以及提高饲料蛋白的利用率。其中,提高饲料蛋白利用率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更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此时,就需要考虑两个问题:蛋白质利用率和什么因素有关?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蛋白利用率?

此外,研究鱼类脂肪代谢供能机理,提高脂肪的利用率,可以改善蛋白质的保留率。通常,高脂饲料并未被大多数鱼类用于分解供能,而是主要沉积于脂肪组织,此过程主要由PPARγ介导的脂肪细胞增值来完成,并伴随肝脏额肌肉中PPARα表达量的下降。
目前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关键突破领域。第一,可以大幅度提高鱼类对脂肪的利用能力;其二,注重蛋白质分解代谢机理的研究,以减少体蛋白分解量。但更需要的是冲突传统营养学的藩篱,进行营养与遗传育种的学科交叉。
台湾国立嘉义大学黄承辉教授
水产饲料的种类以外观等物理性状而言比畜禽饲料多,包括粉末状、片状饲料、沉性粒状饲料、浮性粒状饲料以及微粒饲料等。鳖饲料则包括粉团料、粒料与浮料等各种型态。鳖的利用能力不错,比如鱼类对于人工合成的结晶胺基酸的利用较差,但鳖则没有这个问题。从1998年到现在,我们分别从鱼粉取代、油脂、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2、饲料油脂(1:1混合鱼油与大豆油)需求最6-9%之间。油脂超过12%时体脂肪蓄积且脂质过氧化提高;
3、鳖配合饲料对维生素A的需求约为11000IU/kg,可利用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以需求量评估,其需求质量比率为14:1。对维生素E的需求约为90IU/kg,维生素E不足时成长趋缓,组织产生脂质过氧化,免疫系统亦受损等。维生素D与钙磷的代谢关系重大,缺乏维生素D则骨骼发育不良,鳖可经由紫外线照射转换前驱物质成为维生素D3。
4、鳖对饲料铁对需求较鱼类或其他动物高,对硫酸铁(2价铁)的利用率高出柠檬酸铁(3价铁)一倍(120mgFe/kgvs280mgFe/kg)。鳖对铜的需求约为4.4-4.8mg/kg,一般饲料原料中应该已经足够。鳖对锌对需求约为35-45mg/kg,但是当饲料中含有黄豆粉(或植酸)时,需求急升至100mg/kg以上。饲料不含植酸时,镁需求约为600mg/kg,饲料含植酸时镁需求为715mg/kg,1000mg/kg时背甲强度较强。
鹿儿岛大学Shunsuke Koshio教授
发展可持续、高效的水产养殖业,饲料业需要关注以下几点:减少鱼粉/鱼油的需求;高效利用功能性或可循环的物质;发展经济友好、低成本高效益的水产饲料。在此背景下,肌苷及相关化合物对生物体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肌苷对水生动物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很清楚。

1、加入肌苷促进鱼类生长,促进饲料利用率,改善消化率;饲料中添加肌苷有利于改善鱼体的氧化应激状态及对环境的适应性,促进肠道非特异微生物群里的形成及改善肠道形态。结论:饲料中添加肌苷可以替代超过50%的鱼粉。
2、饲料中添加肌苷和次黄苷酸均可以促进真鲷生长,均可以改善鱼体的氧化应激状态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在肌苷和次黄苷酸两者对比上,肌苷比次黄苷酸更能改善肠道形态。结论:大体上,饲料中添加肌苷或次黄苷酸在机体生长、健康方面上具有类似功效。
3、饲料中加入热灭活植物乳杆菌(HKL-137)有利于鱼体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