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化料吃紧,膨化线吃紧,2017年在华中市场上,膨化料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经过今年大半年的时间,对于华中所有饲料企业来说,看待膨化料的态度已经从“要不要上?”转变为“怎么上?”。媒体报道,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企业,特别是本土中小型企业对此犹豫,主要原因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手头资源不足,难以投建新的生产线;二是担心市场固有习惯影响,不易接受膨化料;三是缺乏成熟的生产和业务团队。
必须要看到的是,从颗粒料转变为膨化料,不仅仅是产品形式的改变,蕴含在背后的,是企业配方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工艺的整体变化,还有业务团队组建、产品利润构成和利益分配等诸多问题需要重新定位。
华中地区的膨化料转变会不会很快?记者和多位业内人士交流,大多数人的观点是:从今年开始,转变的速度会加快,或许在未来三五年时间内,膨化料的使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程度,行业亦随之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换言之,留给企业的机会,就在这3-5年。
对于集团型企业来说,转变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例如通威、海大,虽然在华中已经安装了规模不小的颗粒料生产线,但其企业可使用资源多、研发和生产能力强、业务团队人员多、市场网络密集,综合自我调整能力是比较强的,在一段时间内初步完成转型并不是太难的事。
以通威为例,在2017年生产季开始以前,就已经制定了“立足水产调结构”的战略,意即从颗粒料调整为膨化料,从低档产品调整为高端产品,由此可见,大型企业虽然身躯巨大,但转身速度或许并不慢。
对于很多今年打算上膨化线的华中本土企业来说,大致面临两难的选择,大产量线的投资过高,一条时产10吨的膨化料生产线至少需要1000万元,小产量的线则可能因为产能受限,阻碍了企业的转型和后续发展。所以也有部分企业,今年上半年选择了代加工,一方面满足市场对膨化料的需求,同时可以开拓新的膨化料客户,也便于进一步观察后续变化。
也有人认为形势总是在变化的,必须要看到,在过去几年鱼价低迷时期,甚至出现“养的多亏的多、卖的多亏的多”,膨化料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有多位公司负责人预计,根据经验分析,今年下半年,统级规格(2斤/尾左右)草鱼或将出现跌价,到了明年整体养殖量应出现回升,到下半年鱼价或整体下跌,养鱼利润下跌必将影响到养殖户对饲料的选择,膨化料价格相对较高,鱼价下跌,没了养殖利润支撑,届时草鱼膨化料该怎么做?值得每个企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