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肺丝虫病又称网尾线虫病,由丝状尾线虫寄生在羊的气管和支气管内所引起。随着养羊业的发展,该病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较高,常引起羊只死亡。应引起广大养殖户高度重视,及时防治,减少损失。
羊群感染肺丝虫病第一症状就是咳嗽
羊群感染肺丝虫体后的第一症状是咳嗽,先是个别羊发作,之后常成群发作,可以说是经常引起羊群的咳嗽的疾病。羊被驱赶和夜间休息、早晨出圈时咳嗽更为明显,听诊肺部有湿性罗音。咳嗽发作时常咳出黏液团块,镜检时可见有虫卵和幼虫。患病羊常从鼻孔排出黏液分泌物,干涸后在鼻孔周围形成痂皮,经常打喷嚏,呼吸困难,体温一般变化不大,饮食一般正常。久病的羊只,身体逐渐消瘦、贫血、被毛粗乱无光泽,在头、胸下和四肢发生水肿。羔羊较成羊症状重。
大型肺丝虫体
大型肺丝虫体为细丝状,乳白色,肠管呈一黑线状,雌虫体长35~45 mm,雄虫体长30毫米。虫卵为椭圆形,长.012~0.13 mm,宽0.07~0.09 mm,卵内含有已发育的幼虫。雌虫在气管和支气管内产卵,随痰咳到口腔再咽到肠道内,孵出幼虫,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25 ℃左右)和湿度条件,经6~7 d发育成侵袭性幼虫。羊经吞食被这种幼虫污染的水、草而感染。感染性幼虫到达肠道内后经淋巴、血液到肺内寄生。幼虫在羊体内发育为成虫约需1个月。羔羊在3月龄开始可发生本病感染,成年羊比幼羊的感染率高。
小型肺丝虫体
小型肺丝虫病由圆形科的各种小型线虫病寄生于羊肺内所引起的疾病。成虫灰色或褐色,纤细如毛发。体长10~60mm,寄生于中、小气管分叉的间隙及其管壁上,或在肺间的表面和肺胸膜上。虫体在这些部位形成包囊,雌虫在羊的肺内产卵,虫卵孵出幼虫、幼虫由呼吸道到口腔,进入肠内,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螺或蜗牛等软体动物内发育成侵袭性幼虫,随水、草进入羊消化道,再钻入肠系膜淋巴结内,经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进入肺脏后发育成为成虫。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羊的体质健康。在流行本病地区每年春、秋2季各进行1次预防性驱虫。采用药物预防,如酚噻嗪、羔羊0.5 g,成羊1 g、混入饲料内服用,隔日喂1次,共喂3次。还可采用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害获灭等药物的应用治疗。粪便堆积发酵,以杀死幼虫和虫卵,有条件的可转移到清洁和干净的放牧区域、注意饮水卫生、保持水源卫生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