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畜牧兽医技术 > 正文

大丰麋鹿种群复壮制约因素和发展策略探讨(2)

发布时间:2017-06-13 17:06    作者:.    来源:    查看:
    上接:大丰麋鹿种群复壮制约因素和发展策略探讨(1)

    3 大丰麋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麋鹿栖息地扩大和改造

    要想使大丰麋鹿得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是扩大麋鹿栖息地。第三核心区东临黄海,有着广阔的自然湿地,其面积达10000hm²之多,加之每年还在以至少50m的成陆速度向黄海方向推进,如果能将这片国有自然湿地划归保护区,可以有效增加麋鹿环境容纳量,能满足大丰麋鹿的发展需要。

    麋鹿是大型沼泽性季节性繁衍动物,群居性较显著。在高温时节里,为躲避蚊虫以及避暑降温,麋鹿表现出了极强的喜水性,许多粪尿直接排至水中,即使排在田间的粪尿,也会因雨水的冲刷和渗透流入沟河塘内。含大量致病性细菌的地表水被鹿群饮用后会引发疾病;因此,优质的水源是建立健康麋鹿种群的首要保证。第二,在干旱少雨及高温季节里,不流动的水DO含量极低,COD、BOD增大,容易引发其中的鱼虾类死亡。麋鹿饮用这些含有大量的腐败梭菌和肉毒梭菌素等致病源的污水后会批量死亡。

    为保证给麋鹿及时提供清洁足量的饮用水,必须修建给、排水设施。同时,流动的水源,也是加快对土壤淋盐洗碱工作的需要,也可以降低麋鹿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可能。第三,大丰保护区的土壤结构力差,且有易流失淤积的特点,故每隔4年~5年就要进行一次疏浚,沟、河及塘的坡比至少为1∶4~1∶5,以减缓土壤流失速度,确保水系完全畅通。并在多处选择适当的位置,堆积2m~4m高的土堆,以供麋鹿群遇到暴雨时休息,土堆上可以种植一些麋鹿不采食的乔木类树种,以供麋鹿群避暑和躲避干扰因子之用。

    3.2 有效降低麋鹿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过高,已成为制约大丰麋鹿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当对种群加以人工调控,利用人工的办法进行种群干预。有效降低麋鹿种群密度,除最直接的扩大麋鹿栖息地外,还可以从放归自然、易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加以考虑。放归自然,指的是选择健康的麋鹿个体,有计划地放归到第三核心区。麋鹿种群的性比、年龄结构、繁殖能力、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的生存能力,还与有效种群的数量有直接关系。繁殖鹿的性比对有效种群影响很大,当参加繁殖的公鹿与母鹿之比在0.1∶1~1∶1之间时,有效种群值由小变大;当公母比为1∶1时,有效种群值为最大;当公母比为1∶1~1∶0.1时,有效种群值由大变小。

    在异地建立新的麋鹿自然保护区,也可以向动物园、公园或动物繁殖基地输送一定数量的麋鹿个体。大丰保护区自1993年以来,曾先后向上海野生动物园、苏州太湖麋鹿繁育基地、河南原阳麋鹿保护区、江苏常熟尚湖风景区、江苏姜堰秦湖国家湿地公园、山东威海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无锡动物园、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输送过数量不等的麋鹿,在异地建立了小种群。

    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4条规定,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发展策略。因此,可以依法依规积极申报,合理利用麋鹿资源。过去,麋鹿长期生活在圈养环境之中,人们已经取得了圈养与管理的经验。在考虑并实施将麋鹿放归自然,恢复自然种群的同时,还应该将一部分麋鹿继续圈养,形成圈养品系,为开发利用麋鹿资源创造条件。如果人工成功选育了适应高密度饲养的麋鹿品系,就完全有可能提高麋鹿的圈养密度,也就可以发展供生产之用的麋鹿种群。对在自然环境中,因年老、打斗等非传染性疾病原因被淘汰的健康麋鹿个体,也可以依法依规地合理开发利用。大丰保护区已掌握丰富的麋鹿饲养与管理方面的经验,具备开展麋鹿商用品系的条件,此项工作可以实施。

    3.3 人工补饲

    在食物短缺的季节,麋鹿获得足够的食物是生存的关键。大丰麋鹿自1986年8月重引进以来,在冬春季节(每年12月10日-4月1日)的人工补饲就一直从未停止过,饲料以大麦、玉米、大豆饼、小麦麸及大豆草粉按适当比例组成,每头麋鹿每天给予3kg~5kg精料,并给予每头1kg~2kg胡萝卜。

    2013年以来,人工补饲料改用青贮玉米秸,并混合小麦麸、豆粕。青贮玉米、小麦麸及豆粕的比例,按照麋鹿不同生长期和整体膘况趋于3∶1∶1~4∶1∶1,每头每天给予5kg~7kg,分2次对完全圈围在第一、二核心区的麋鹿实施常年补饲。

    3.4 开展轮牧饲养

    对完全圈围在第一、二核心区的麋鹿群实施轮牧,轮牧饲养至少有如下益处:一是让休牧区域内的植被得以暂时性的自我恢复。二是可以借用休牧时间,对休牧区域有选择性地耕翻土壤,播种使用期长的麋鹿喜食植物种子,以供麋鹿轮牧使用。三是使长角血蜱受耕翻后泥土覆盖的影响而死亡,可以有效降低蜱的密度,减少对麋鹿的伤害。四是可以对休牧区域实施人工烧荒灭蜱和栖息地其它改造工作。因此,在大丰保护区,对第一、二核心区麋鹿施行轮牧饲养是切实可行的措施。

    3.5 血统交换

    麋鹿经过长期的瓶颈效应,虽然已经清洗掉大多数有害的异常基因,近亲交配在近期没有显现衰退现象,但可能出现难以抵抗的新疫病而影响种群生存。因此,应适时地合理交换远缘个体(国内外),减少过度的近亲繁殖,并建立有效的系谱档案。我国主要采取引进经产母鹿或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健康公鹿来开展麋鹿的血统交换工作。同时,借助于血统交换工作,可以开展麋鹿的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工作。

    3.6 疾病防治

    麋鹿疫病的发生,大多与应激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食物的严重短缺、连续的阴雨天气、持续的高寒天气、持续的干旱、引进含有高致病性细菌的水源等。在自然环境中,麋鹿疾病的防治,只能从减少诱因、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入手,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总原则。其它鹿科及偶蹄动物所能发生的疾病,麋鹿均可以发生,可以借鉴家畜或其他鹿科动物疾病防治与治疗的方法加以防治。

    做好麋鹿疾病防治工作,首先必须要按照有关兽医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有效的动物卫生防疫制度,向巡护、喂养及其他管理人员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做好公共环境卫生管理,保证与鹿接触的工作人员不与疫区人员往来,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必要时可以进行疫苗注射预防。其次,应当禁止养殖并杜绝外来一切偶蹄类动物入场,防止交叉感染。

    再次,为防治长角血蜱对麋鹿的侵袭,在蜱活动的季节里,对休牧区域实施轮番烧荒灭蜱,或轮牧放养麋鹿。也可以在栖息地内建造若干个500m²~1000m²的砂浴池,投入高效低毒农药,供麋鹿自行砂浴,以杀灭长角血蜱等体表寄生虫。要经常观察麋鹿的生活状态,如食欲、反刍、运动、粪便、合群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予以治疗。发生疫情时,应要按照兽医有关法律法规隔离封锁,防止病原扩散,施行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并按程序及时做好疫情上报工作。

   (徐安宏  任义军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原宝东  河南省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