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行业风向标——第九届中国对虾产业发展研讨会今天在湛江隆重开幕!全球对虾产业的科学家、学者、农业部和湛江市政府官员、协会组织、企业代表、高校师生、行业媒体等约300名嘉宾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在对虾选育方面我国在技术层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目前我国已有7个南美白对虾国家级新品种,可以说,我国现在也成为了一个良种大国,下一步怎么走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孔杰在报告中说道。
据孔杰介绍,水产家系育种技术70年代初起源于挪威,一直是我国育种技术研究的空白点。国内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采用对虾人工授精技术,但步骤繁杂,效率低下;到90年代,家系培育开始兴起,但是其设施上的限制使得很难突破数量上的局限性;到2000年以后,开始引进家系/个体标记技术,大大提高了选育的效率。“2004年,我国和挪威开展家系选育的研究,目前家系育种技术已经应用到中国对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大菱鲆等十几个品种。以国内中国对虾家系选育为例,其选育工作是从2004年开始,到目前已经选育了13代,从现在的养殖效果来看,平均商品规格达到10头左右,发病率10%左右,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孔杰从规模化家系培养技术、性状测试技术、选择指数计算、种质扩繁与控制技术、家系/个体标记技术等方面总结了我国对虾家系育种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以南美白对虾“壬海1号”为例介绍其取得的选育效果,“从收获体重、日增重、存活率这三方面来看,我国选育的南美白对虾“壬海一号”与国外某些品牌亲虾相比并不逊色,甚至还略优于它们的表现。但是国内选育亲虾为什么没有推广开来,这与产业目前还存在的一些短板有关。”
根据我国对虾多样化的养殖模式,需要家系数量多、个体多、品种多类型多等的特点,孔杰建议搭建联合育种平台,例如成立海水育种中心、淡水育种中心、工厂化育种中心、生态育种中心等各个方面进行定向选育,以满足中国多样化养殖模式和环境的需求。另外,在国家层面建立综合测试、评估中心,负责各种选育的测试、评估中心和负责各种性状的测试并制定统一的育种和生产标准。而在育种公司的层面,公司则依据各自不同的目标,独立实施育种。公司间通过育种平台获取技术支持,实现育种材料互换、信息共享。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合作共赢 、创新发展。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发与推广中心、亚太地区水产养殖中心网(NACA)共同主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对虾分会、湛江水产进出口企业协会协办。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赞助商。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粤海饲料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海茂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英创水产有限公司为赞助商。
链接:程开敏:当前对虾养殖问题与应对思考| 第九届中国对虾产业发展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