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奶牛是指牛场牛群中以产犊日期为分割点,产犊前3周和产后3周这一段时间的牛群。处在围产阶段的奶牛特别容易遭受营养代谢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处在这段时间的奶牛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不太健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此阶段奶牛的营养需求比较特殊。一旦奶牛的管理在这段时间没跟上,就会引起泌乳牛的产奶量下降,繁殖性能降低,并增加其过早淘汰的风险。而牛群的整体运行状况也会随着新产奶牛的表现时刻发生变化。
下面有几种方法可用来监控围产期奶牛的身体状况。
第一种记录产后前3周奶牛的疾病发生情况。而记录疾病发生可借助计算机程序,或者采用带有表格的活页笔记本手动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产犊日期以及疾病问
题,如胎衣不下、子宫炎、产乳热、酮病和乳腺炎等。而牛群正常的数据指标应当是没有发生上述疾病的奶牛数量占新产牛群的比例达到80%。
第二种监测方法是记录产后前3周奶牛血液中β-羟基丁酸(BHB)的水平。在实际生产中,使用人体血糖检测仪就可以很好的检测奶牛血液β-羟基丁酸
(BHB)
这种酮类物质的含量。在非临床病理状态下,一旦奶牛血液BHB的水平出现升高的迹象则标志着牛场围产期的管理出现了问题,而血糖仪和检测试纸都很容易从兽
医那里获得。奶牛围产期管理的目标就是使新产奶牛中90%个体的血液BHB水平维持在正常值,即1.4 mmol/
L或更低。而对新产奶牛血液BHB检测,可以每周检查两次的频率作为一个监控周期。
第三种监测技术是采用由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的兽医人员开发的“围产期奶牛指标”。这套监测系统主要是基于前期奶牛泌乳阶段的产奶情况开发的一套DHIA
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将牛群中的每头泌乳牛的实际产奶量和预期产奶水平进行对比。一旦牛群的整体产奶性能达到或超过预期水平,那么就说明围产期的管理至少
达到或者优于牛群最近一次泌乳期的生产情况。反之,则说明围产期的管理出现了问题。因此,“围产期奶牛指标”是基于牛群当前的生产状况和自身此前生产情况
的对比。
最后一项评价手段是对奶牛的泌乳情况进行阶段性监测,包括对新产奶牛的产奶状况从5~40天进行监测,对高产牛从41~100天进行监测。这种分类方法将
泌乳牛群进一步分成了新产牛和经产牛两部分。但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实际监测到的产奶量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理想的生产目标是初产牛的泌乳量在早期达到
65磅/天,而高产阶段达到88磅/天;对经产牛来讲,产奶量则要比新产牛每天多出20磅左右。此外,DHIA系统也给出了第4周产奶值和第8周的产奶
值,这进一步地改善了上述指标的评价效果。
如何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是一回事,而解决问题却又是一项非同寻常的挑战。在围产期奶牛的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过度关注奶牛的营养情况,特别是日粮的营养和配比。
我曾经找到了很多搭配干奶牛、围产前期奶牛和新产奶牛日粮营养和配比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奶牛的实际生产问题,但有时也可能全部都失败。很多时
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日粮的实际混合情况,以及日粮的供给和消耗情况。我倾向在生产中使用体积庞大的粗饲料,这样奶牛就可以采食更多的干物质。
此外,足够的食槽空间、舒适的卧床、良好的通风,以及缓解热应激和避免牛群过度拥挤等生产管理情况都和日粮配方同等重要,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方面都被忽略
了。而评价你牛场中的牛群管理状况的最佳方法就是邀请2~3个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到牛场,对相关设施进行实际走访,坐下来共同探讨从干奶阶段到
产后三周这一段时间牛群的实际管理方法。并在讨论期间邀请牧场的其他工作人员,包括牛场的营养师、兽医和一线的工作人员,鼓励大家坦诚发言,特别是鼓励牛
场的一线员工多发表意见。
通过这样的实地走访,切实的讨论和经验交流,提出具体的管理方案并付诸实施。如果你正在制订这一生产管理方案,那么你就要明确需要收集哪些信息,因为这些
信息将最终决定着管理方案的成败。制订富有成效的围产期奶牛管理方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制定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提高产奶量的同时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地址:北京朝阳区曙光西里甲6号时间国际大厦
邮编: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