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石静 董彦鹏 缪芬芳 刘怡 胡静雅 何叶峰
江苏南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猪瘟俗称“烂肠瘟”,在欧美一些地区被称为猪霍乱 (Hog Cholera)、猪热病或古典猪瘟。 猪瘟最早于 1833年在美国首次发现,1903 年确定病原体是猪瘟病毒,随后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 欧盟、北美和邻国日本通过免疫预防措施和逐级净化,控制和消灭了猪瘟。 但是,猪瘟至今仍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头号疫病, 在 2012 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 年)》中,农业部将其列为优先防治的 5 种一类动物疫病之一。
猪瘟在我国流行已逾百年, 兔化弱毒疫苗的广泛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该病的爆发性流行。不过,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免疫选择压力的影响,该病在病原特性、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使得诊断和防制的难度增加, 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1956 年我国学者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苗(China strain,C 株)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猪瘟防制中。 1976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欧盟组织召开的会议上,专家一致认为,C株疫苗在欧洲控制和消灭猪瘟计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过近六十年的广泛应用,C 株疫苗在我国猪瘟防制中的作用也得到了验证, 其角色无可替代。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把 C 株病毒适应猪睾丸细胞 (Swine Testis, ST)传代培养后, 制成猪瘟 ST 传代细胞苗。2012 年, 该苗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猪瘟 ST 传代细胞苗的面市,将猪瘟疫苗的高度和品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于我国猪瘟的防制与根除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当前猪瘟在我国的流行特点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 性别、 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目前,猪瘟在我国的流行主要有如下特点。
1.1绵延性
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绵延性、周期性、波浪性的地区性散发性流行。通常 3~4 周为一个周期, 疫点显著减少, 多呈散发性流行。
1.2广泛性
猪瘟在我国所有省市均有发生或流行,均能分离到强毒。我国猪群中猪瘟病毒的阳性感染率平均为 15.3%。最高阳性率达 54%。
1.3非典型性
成年猪的典型性猪瘟很少发生,感染猪瘟病毒的母猪能带毒 752 d 以上,且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带毒母猪妊娠后可将病毒经胎盘垂直传给胎儿,并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胎儿产下后对猪瘟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 形成免疫耐受。同时向外排毒,感染健康猪群,造成病毒在猪群中持续存在。
1.4持续性
免疫抑制性疾病 (如猪圆环病毒、细小病毒、蓝耳病毒或其它疫病)在猪群中普遍存在,与猪瘟一起形成混合感染, 使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猪只隐性带毒。 研究显示,通过对人工感染猪圆环病毒、细小病毒或猪蓝耳病毒的猪免疫猪瘟疫苗,然后用猪瘟病毒石门强毒攻击,疫苗仍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但可在攻毒猪的体内分离到强毒,成为隐形带毒猪,造成持续感染。
2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免疫接种是预防猪瘟的最重要手段。在我国实施大面积、高密度的强制免疫措施下, 猪瘟免疫合格率仍普遍偏低。尤其在规模化养殖场中,猪瘟的发生和流行仍较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2.1免疫抑制病的混合感染
如上所述,猪只感染了蓝耳病毒、圆环病毒或伪狂犬病毒等能引起免疫抑制病的病毒后, 动物体对疫苗的应答能力降低, 对猪瘟病毒的抵抗力也随之下降,进而造成病毒的感染。
2.2疫苗质量不佳或免疫过量
质量不佳,导致抗原成份不足,产生的抗体无法提供保护作用; 免疫过量, 则会产生免疫抑制, 造成免疫失败。
2.3免疫程序不合理
要根据猪场本身的疫情制定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 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疫苗免疫, 才会达到相对理想的免疫效果, 所有的免疫程序应该是猪场个性化的。
2.4母源抗体的干扰
在母源抗体滴度高的情况下免疫,疫苗抗原会被母源抗体中和,则可能导致疫苗免疫失败。
2.5饲料霉变
霉菌毒素可损伤猪只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使疫苗免疫失败。
3现有猪瘟疫苗特点
疫苗免疫作为防制猪瘟的有效手段, 已被纳入我国制定的猪瘟防控与根除规划并得以有效实施。 在使用疫苗进行免疫防控中, 首要考虑的是选择安全、优质、高效的猪瘟疫苗。 猪瘟C 株疫苗经过 60 多年的广泛应用,证实其为安全高效的疫苗。 C 株可同时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具有良好的免疫效力, 对不同的猪瘟毒株感染均能提供免疫保护力, 产生的母源抗体可保护仔猪,是理想的疫苗毒株。尽管如此,如上所述,猪瘟病毒本身特性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猪瘟的发生和流行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所以,有必要对该原始 C 株疫苗进行更新换代。 而细胞苗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和优势, 已成为更换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趋势。
在中国,1974 年用原代猪肾细胞培养 C 株制苗,获得成功;1978—1980年有 13 个兽药厂生产猪肾细胞苗;1980 年绵羊肾原代细胞苗、1982 年奶山羊肾细胞苗、1985 年犊牛睾丸细胞苗相继研制成功, 为猪瘟细胞疫苗的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在国外,早已有将 C 株作为种毒生产猪瘟细胞疫苗的报道。 如法国学者将 C 株适应于绵羊肾细胞得到 CL 株;荷兰学者 Terpstra等用猪肾细胞系 SK6 培养的 C 株制备 了 疫 苗 “Cedipest”; 意 大 利 学 者Rivero 等将 C 株(LC 株)适应于小型猪肾细胞系 MPK 获得成功。由于原代细胞疫苗毒价低,BVDV污染严重; 而脾淋细组织苗生产工艺落后,质量控制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5 年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开始进行猪瘟传代细胞疫苗研究。 2008 年ST 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获得临时生产文号,2012 年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
我国现常用的猪瘟疫苗有脾淋苗、乳兔苗和细胞源活疫苗,细胞源活疫苗有猪瘟牛睾丸细胞苗和猪瘟 ST传代细胞苗。
猪瘟脾淋苗是 C 株病毒接种成年兔后,无菌收获含毒量高的淋巴结、脾脏制备而成的疫苗。 此疫苗的特点是免疫原性强、免疫效果较好、有一定的应激, 因此不建议用于哺乳仔猪的基础免疫。 该疫苗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制备时必须用活兔,成本比较高;只取用脾脏和淋巴结制苗, 产量小而且质量不保障;取脾脏及淋巴结时,过程难控制,极易污染。欧盟在控制与消灭猪瘟计划中明确规定, 免疫剂量必须达到 100PD50,即 400RID/头份,我国的国家标准是 150RID/头份为合格。猪瘟乳兔苗是 C 株接种乳兔后,无菌收获乳兔的肌肉及实质脏器制备的疫苗。此疫苗与脾淋苗的特点相近,其成本比脾淋苗低。 其特点是免疫原性较强,免疫后抗体产生较快,但应激比较大。 用于制备该疫苗的动物 (家兔)来源和最终疫苗产量均十分有限,因此制约了乳兔苗的推广使用。猪瘟牛睾丸细胞苗是采用犊牛睾丸细胞生产的猪瘟疫苗。 优点是可以大量生产,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便宜。每头份含 750 个家兔感染量为合格,近几年来有的厂家已经将细胞苗每头份提高到 7 500 家兔感染量。 由于当前 牛 病 毒 学 腹 泻 与 粘 膜 病 病 毒(BVDV)污染较为普遍,例如有报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BVDV 阳性率高达 50%以上,2 岁以上的牛则可高达 70%以上。 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得制苗用血清中 BVDV 抗体普遍存在,影响了猪瘟病毒在细胞上的复制, 导致毒价较低; 另外一方面牛睾丸的带毒现象比较多,疫苗外源病毒无法控制。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用 PCR 方法检测猪瘟牛睾丸细胞苗,BVDV 污染率达到了 21.74%。
猪瘟 ST(猪睾丸细胞)传代细胞苗是由 C 株病毒接种猪睾丸传代细胞,收获感染细胞液后冻干而成。病毒在 ST 细胞中能实现高滴度增殖,通常情况下不引起细胞病变,可多次收获培养液,病毒含量可达到 50万~100 万 RID/mL。 如果采用生物反应器工艺,可达 300 万 RID/mL,是牛睾丸细胞苗的 20~100 倍。免疫效力检验结果显示, 将该疫苗 5 000 倍稀释后免疫猪,仍能 100%抵抗猪瘟强毒的攻击, 免疫效力高出牛睾丸细胞疫苗近 20 倍。
江苏南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猪瘟 ST 传代细胞苗除了病毒含量比较高外,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先进的传代细胞培养技术,纯净性可控;杜绝任何外源病毒污染, 大量临床免试接种结果证实该疫苗十分安全;采用全程内毒素控制技术, 低血清培养技术,副反应小;采用疫苗抗原离心纯化技术和定量配苗技术, 疫苗品质稳定、均一;采用专用稀释液专利技术,保证疫苗病毒活性, 有效发挥占位作用,免疫效果更确切。
4猪瘟的科学免疫
基于上述有关免疫失败的原因,科学合理地使用疫苗才能达到最佳的防制效果。 科学免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4.1选择品质优良的疫苗
猪瘟 ST 传代细胞苗是目前猪瘟疫苗中的最佳选择。 该疫苗已通过近5亿头份猪场使用和 3 年疫苗监测期的考验,证实其安全、有效、副反应小,是预防猪瘟的首选疫苗。在猪瘟 ST 细胞苗的使用中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是疫苗的病毒含量(每头份兔体感染量)越高越好, 有些厂家一直在炒作猪瘟疫苗的兔体感染量, 从最早的 10 000到 20 000、30 000, 直至某些厂家的50 000RID/头份。 试验证明,有母源抗体存在的情况下,猪瘟 ST 细胞苗的最佳免疫剂量为 15 000~18 000RID/头份,过少会降低免疫效果,过多则会导致不良反应和免疫抑制的发生。 在仔猪超前免疫过程中, 选用合适的免疫剂量可以更好地突破母源抗体, 减少免疫猪带毒、排毒,防止猪瘟亚临床感染。
4.2不要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
病毒活疫苗尤其是猪蓝耳病活疫苗、 伪狂犬弱毒苗不能与猪瘟活疫苗同时注射,防止免疫干扰, 两种疫苗接种时至少间隔 7 d 以上。 要注意疫苗接种期间不要使用地塞米松、 卡那霉素、 四环素、新霉素等免疫抑制类药物。疫苗免疫前后 3 d 严禁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为提高免疫效果,可口服或肌注亚硒酸钠、VE 或左旋咪唑等免疫增强剂。
4.3使用前检查
检查疫苗是否失真空, 然后仔细阅读厂家提供的疫苗使用说明。
4.4疫苗即配即用
因猪瘟活疫苗稀释后降解失活的速度很快所以稀释后必须在短时间内用完。 同时要注意稀释液与冻干苗的温度平衡,冷热差距太大,对疫苗中病毒抗原的效价影响也比较大。
4.5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要根据猪场及当地疫病流行趋势及母源抗体水平等确定,所以针对某个特定猪场的免疫程序必须是个性化的。
仔猪猪瘟疫苗的首免日龄, 一般选择 30 日龄前后,仔猪母源抗体滴度为 1:8~1:64 时进行。如果在仔猪21日龄或30日龄时检测出的母源抗体比较高,此时进行免疫,疫苗易被母源抗体中和而起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应在仔猪 40 日龄其母源抗体滴度变低时进行首免,在 60~65 日龄进行二免。成年公母猪每年应免疫 3~4 次, 根据抗体水平而定, 但各猪场应根据自己猪场的实际情况,做好免疫监测,制定出最佳免疫程序使猪瘟疫苗达到最佳免疫效果推荐免疫程序, 规模化养猪场:
(1) 商品猪 :25~35 日龄首免,60~70日龄二免;
(2)种猪商品猪: 25~35 日龄首免,60~70 日龄二免, 以后每 4~6个月免疫一次;
(3)在猪瘟流行比较严重的猪场建议采用超前免疫以及加大免疫,采用 0-35-70 免疫模式,即在仔猪吃初乳前一小时、35 日龄、70 日龄分别免疫一次,还要加强检测力度,逐步净化;
(4)散养猪场:每年春秋两次普免, 每月定期对新购进猪和新生仔猪补免。
4.6要注意其他因素
免疫接种时,要注意器械消毒;控制饲养密度,防止饲料霉变;加强疫苗的运输、管理和储藏,疫苗从出厂直至使用中间经过若干环节, 冷链得不到保障,即会影响疫苗质量和效价,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不同猪瘟流行情况的猪场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对于未发生猪瘟猪场: 要严格引进种猪,严禁从市场购进商品育肥猪;培育健康 无带毒猪;选择传代细胞苗免疫,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科学管理,全进全出。
发生可疑猪瘟猪场: 要及时确认、迅速隔离、封锁、消毒;对死亡的猪无害化处理;对整场猪紧急免疫,建立严格的免疫程序;防止其它疾病混合感染。猪瘟污染场净化措施: 首先制定详细的净化方案; 其次是淘汰带毒种猪;第三是定期检测,建立健康后备种猪群;第四是严格免疫,检查种猪免疫效果; 最后是加强对其它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