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发 黑龙江省富裕县塔哈镇农业中心
1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1.1建好鸡舍
育雏舍要在进雏前半个月准备好。按照饲养管理的标准, 建立育雏室、 保暖物品和消毒的干草。鸡舍大小以养鸡数量而定。
1.2消毒
对舍内场地和饲养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将水槽、 饲槽、 用具洗刷干净后, 搬入舍内, 封闭门窗, 将室温升至 20℃以上, 相对湿度 75%以上。然后按每立方米 40m L 甲醛溶液, 20g高锰酸钾混合,熏蒸消毒 24h 后打开门窗彻底通风。
1.3选好雏鸡
选育雏鸡是提高雏鸡成活率的第 1 关。选购雏鸡时, 要选择肛门干净无秽、 眼睛明亮有神、 行动活泼、 毛亮体健的雏鸡。同时做好雏鸡疫苗的接种, 不要选择未经防疫的雏鸡。
2雏鸡的生理特点
刚出壳的雏鸡缺乏体温调节能力, 御寒保温能力差, 既怕冷又怕热, 因此在育雏时要严格掌握好育雏温度。
雏鸡代谢旺盛, 生长发育快。此期间应特别注意营养物质的供给, 尤其是蛋白质、 维生素及矿物质的供给, 以满足雏鸡快速生长的需要。雏鸡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 胃肠容积小, 消化能力差, 但生长速度快, 因此要少喂勤添, 给与营养全面, 易于消化吸收的饲料。雏鸡胆小, 易受惊吓, 对外界环境反应敏感。应保持育雏舍环境安静, 严禁陌生人进入。雏鸡刚出壳的前几周免疫机能较差,较易患病, 因此要做好雏鸡的防病工作。
3雏鸡的饲养
雏鸡进入鸡舍休息片刻后即可饮水,水温以18~24℃为宜。合理的饮水有助于促进剩余卵黄的吸收、 胎粪的排除, 有利于增进食欲和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出壳 24~36h 后可进行饲喂。开食料要新鲜, 营养丰富易消化, 饲喂应少喂勤添。
4雏鸡的管理
4.1适时饮水开食
做到先饮水后喂料。第 1 次饮用 0. 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先将雏鸡嘴浸入水中,使之自饮3~5m i n。饮水中最好添加电解质—多种维生素和环丙沙星, 以缓解应激反应, 便于胎粪排出, 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体型大, 健壮的雏鸡, 还可适当提早开食; 体型小, 较弱者, 应适当地延迟开食时间。要选用清洁、新鲜、 有营养价值的饲料。精料和青料的比例在 10日龄前为 1: 2, 10 日龄后为 1: 4。20 日龄后逐步用玉米替代雏鸡配合料, 在饲料中添加或单独放置细碎的碳渣、 沙石, 让雏鸡采食。
4.2保持适宜的温度
保持适宜的温度是育雏的关键, 可直接影响雏鸡体温的调节、 运动、 采食、 饮水、 休息、 饲料的消化吸收及腹中剩余卵黄的吸收等生理环节。育雏温度要求平稳, 切忌忽高忽地。饲养人员要 “看鸡施温” ,即通过观察雏鸡的表现, 正确的控制育雏的温度。
4.3保持适宜的湿度
育雏期内应考虑前期的增湿和后期的防潮。育雏头 10d 要防止育雏室干燥, 可向室内放置水盘, 向地上洒水, 使相对湿度控制在 60%~65%, 这样有利于雏鸡体内蛋黄吸收, 防止体内水分散发。10 日龄后雏鸡饮水量加大, 排粪增多, 容易使育雏室潮湿,易患球虫病, 因此要保持育雏室干燥, 相对湿度控制在 50%~60%。
4.4科学通风
雏鸡新陈代谢旺盛, 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同时在室内高温高湿条件下, 粪便产生大量的氨气和硫化碳, 易使雏鸡患呼吸系统病, 影响生长发育。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才能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有利于雏鸡健康生长。
4.5正确的光照
光照对鸡的活动、 采食、 饮水、 繁殖都有重要作用。光照制度的制定应根据鸡舍类型而定。密闭式鸡舍光照时间在 1~3 日龄为 23~24h, 4~14 日龄为16~19h, 15 日龄后逐渐转入育成期的光照制度。开放式鸡舍光照时间应据出雏的日期、 季节、 地理位置不同来制定。
4.6调整饲养密度
注意调整饲养密度, 密度与育雏室内空气卫生状况以及鸡群中恶癖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
4.7防治疫病
生产中应注意消除造成啄癖的因素, 适时进行断喙处理,减少啄癖发生。断喙时间多在 6~10 日龄, 上喙切去 1/ 2(自喙尖至两鼻孔连线间的长度) 、下喙切去 1/ 3, 断喙后雏鸡的下喙略长于上喙。断喙前后各 2d 应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K 以减少断喙后的出血, 并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和复合维生素以缓解应激。
据实际情况每周末或每隔 1 周的周末从鸡群内随机抽取 1%~5%的个体,逐只称重以了解实际体重发育情况。将每次抽测体重的结果与该鸡种标准体重对照并作认真分析, 保证全群良好的增重幅度和整齐度。
育雏应在严格的隔离条件下进行, 育雏舍实行全进全出制。鸡转出舍后, 要进行彻底消毒, 并空舍2~3 周, 以切断病原微生物循环感染的机会。 要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 坚持定期给鸡只和育雏舍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使舍内致病微生物含量降至最低。喂料和饮水器具也要定期清洗消毒。
对雏鸡进行免疫接种, 能激发雏鸡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性, 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疫苗应选用近期产品, 使用前要严格检查, 确保疫苗质量, 使用时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预防注射。对出现预防反应的雏鸡要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