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玉玲 肃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肃南县为充分发挥本县畜牧业资源优势, 积极转变生产方式, 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 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实现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 双赢” 目标, 2011年县委、 县政府根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和县委十三届八次全委( 扩大) 会议精神, 提出了建设绿色畜牧名县的意见。通过采取健全投资机制、 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基地规模、 强化服务功能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绿色畜牧名县建设进程,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 针对建设绿色畜牧名县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今后发展的策略。
1 畜牧业发展现状
1. 1 畜牧业结构逐步优化, 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坚持“ 产量调增、 品种调优、 效益调高、 经济调活、 牧民调富” 的总体要求, 大力调整农牧业内部结构, 优化区域布局, 形成了以皇城、 康乐、 大河、 马蹄为主的70万只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基地, 以祁丰、明花、 白银为主的10万只绒山羊生产基地, 以皇城、康乐、 大河为主的5万头牦牛生产基地, 以县鹿业公司为主的800头祁连山马鹿驯养基地, 以明花为主的0.3万hm2优质牧草种植基地。2011年全县出栏各类牲畜53.88万头, 绒毛、 肉类、 鲜奶产量可分别达到2200t、 9300t和2600t, 全县农牧业增加值达到3.1 5亿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62元。
1. 2 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行,坚持调整农牧业内部结构, 优化区域布局, 组建养羊120只、 养牛2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4639户, 规模饲养量90万头( 只) , 培育肉牛肉羊养殖户2460户, 年育肥出栏牛羊近50多万头( 只) 。创办了肃南县草原惠成肉食品加工厂。组建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70个, 畜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兴办与发展, 有效带动了农牧户增收,使优质羊肉、 细羊毛基本走上了基地+牧户+公司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带动农牧户4600多户, 占全县农牧户数量的64%。积极推广应用引种改良、 人工授精、 舍饲喂养、 绵羊穿衣、 机械剪毛、 分级整理、 标准标记等新技术, 全面推行12项优质细羊毛地方生产标准, 实行标准化生产。完成了全县7个乡( 镇)无公害牛羊肉一体化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及肃南高山细毛羊地理标志认定以及“ 惠成” 牌牛羊肉绿色食品认证, “ 九排松” 商标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建成科技含量高, 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点4 0多个、 示范园区1个、 标准化养殖小区13个。
1. 3 细毛羊优势产业逐年扩大, 品质逐步提高,大力实施百万只甘肃高山细毛羊扩繁行动计划和产业化经营战略, 细毛羊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到2012年6月末, 细毛羊饲养量达到76.94万只, 细毛羊只均产毛量比2002年提高0.5kg, 达到3.93kg。
1. 4 强化草原生态保护, 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大力推行草原围栏、 禁牧休牧、 补播改良技术,加强草原防火工作, 强化草地生产力监测调查工作,核定适宜载畜量与现实载畜量, 及时发布草原监测信息, 为调整畜群结构、 储备饲草料、 防范自然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共完成草原围栏87万hm2( 禁牧3 8.7万hm2,休牧46.7万hm2,划区轮牧1.3万hm2),补播改良22.8万hm2, 草地生态趋于好转。经监测, 重点保护治理区域牧草平均高度提高6~16cm、 盖度提高5~27个百分点, 亩均产草量增加6~33kg。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稳步推进。
1. 5 基础设施初步完善, 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建暖棚羊舍4818座,95%以上的小畜越冬实现了暖棚化; 修建绵羊人工授精配种站161座, 药浴池134座; 建成高标准细毛羊育种棚4座2400m2, 集机械剪毛、 分级打包、 仓储为一体的高标准羊毛存储棚6座2640m2, 集种植、 加工、 储存为一体的饲草料点13处,饲草料基地0.1万hm2/56处,人畜饮水工程313km, 集雨(雪)水窖3082孔, 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进一步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猪和鸡两大畜禽种类优势产业, 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加快推进猪、 禽、 牛三大畜禽产业发展。提高优势产业的集成度和优势畜产品的集中度, 并立足于畜牧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特别要培育一批起点高、 规模大、 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畜产品加工企业, 增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拉动力。按照龙头企业基地一体化、 城乡与贸工农对接、 构筑完善的畜牧产业化经营体系。发展各种畜种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 农民形成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形成完整的畜产品生产、 加工、 流通产业链, 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