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夏贞 葛位西 王克然 刘爱国
漯河市畜牧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漯河市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
1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 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是不断创新理念, 增强机遇意识, 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 努力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 首先, 要对畜牧业进行科学规划 。目前, 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 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养殖场户, 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 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 想在哪儿建场就在哪儿建, 想怎么建就怎么建, 人畜混处, 畜舍简陋,场址选择、 场区布局不合理, 饲养环境复杂, 缺乏基本的防疫条件, 不仅给防疫带来很大隐患, 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 综合效益差。因此, 要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进行合理规划, 从生产方式上进行变革, 逐步减少散养场户, 扩大规模饲养,以畜牧专业合作组织、 养殖小区( 场) 为载体, 进一步向集约化、 规模化、 标准化、 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要逐步实现建场把关制度, 对新建的畜禽养殖场, 应经畜牧部门统一审核, 凡场址选择、 饲养规模、 环保条件、 技术力量、 疫病防控、 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许建设; 对于小规模的养殖场户, 要坚持“ 三退三进三结合” , 即退出散养、 退出庭院、 退出村庄,进入规模、 进入小区、 进入市场, 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沼气工程相结合、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大力发展标准化、 生态化、 园林式养殖小区, 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 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 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提高畜产品质量。其次, 要实现养殖方式新突破。深入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 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此项工作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全面启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养殖小区建设, 提高建设与管理水平, 促进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经营转变, 逐步实现品种优良化、 粪污无害化、 环境生态化、 防疫制度化、 生产规范化、 产品优质化、 管理科学化的标准化生产。再次, 要实现科技进步新突破。畜牧业希望在科技,潜力也在科技。要加强畜牧业重大技术攻关, 加强人才和技术储备, 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 发挥科技对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支撑作用。
2 着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发展的潜力在畜牧业, 而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在质量安全。当前, 人民的生活方式显著变化, 只有优质安全的畜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要从保稳定、 促发展的高度, 充分认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确保畜产品优质安全。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可追溯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发挥行业、 合作社的行业自律作用, 提高畜禽养殖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确保兽医公共卫生安全。
3 发展生态环保畜牧业
当前, 畜牧业发展面临资源、 环境约束等诸多挑战,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才能避免发展中的片面性和失调、 失衡、 不可持续等问题, 才能化解发展中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 产业各环节的相互协调, 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做到节约发展、 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畜牧业发展与人口、 资源、 环境相互协调, 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生态环保畜牧业, 着力推行畜禽清洁生产, 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要以减量化、 无害化、 资源化为目标, 运用生态养殖新理念、 新工艺, 积极推广水污分流、 干湿分离、 发酵床、 无害化处理及利用等生态养殖技术, 大力推行猪沼果林等循环经济模式, 建立以畜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
4 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在发展选择上必须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突出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 注重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畜禽优势产业带。根据我市畜牧业发展区域格局, 突出生猪和鸡两大畜禽种类优势产业, 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加快推进猪、 禽、 牛三大畜禽产业发展。提高优势产业的集成度和优势畜产品的集中度, 并立足于畜牧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特别要培育一批起点高、 规模大、 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畜产品加工企业, 增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拉动力。按照龙头企业基地一体化、 城乡与贸工农对接、 构筑完善的畜牧产业化经营体系。发展各种畜种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 农民形成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形成完整的畜产品生产、 加工、 流通产业链, 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