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斌 张家口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猪密集饲养管理下一种极为常见的重要传染疾病,一般在仔猪出生后1个月内发生。此病可分仔猪黄痢及仔猪白痢两囊。黄痢为一周龄内仔猪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白痢见于月龄内,发病率不等,死亡率较低,但影响仔猪生长发育。环境污染、阴冷潮湿、冷热不定是本病诱因。因此畜牧养殖户切不可掉以轻心。
1 免疫接种
预防仔猪黄白痢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疫苗对怀孕母猪进行免疫接种,通过初乳使新生仔猪获得保护性抗体。疫苗的选择应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如果疫苗的血清型与自己猪场的血清型一致,可达到最佳效果。 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制备自家疫苗。
现在推广和使用的疫苗有全菌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两大类。全菌灭活疫苗主要采用带K88、K99、987P 或 F41 纤毛抗原的菌株,用法是产前 6 周和 2 周分别注射1 次,效果极好。 基因工程疫苗有国产 的K88 -LTB 双 价 基 因 工 程 苗 ,K88 -K99 双价基因工程苗,按说明要求这两种疫苗均是产前20~30 天注射 1 次 。 实践证明,采用二次免疫的效果比一次免疫好, 方法是产前 30~40 天免疫 1 次 ,15~25 天再免疫 1 次。 ST、LT 和纤毛抗原也可用于构建基因工程菌苗的抗原。如果接种疫苗以后保护率较低,可能是本场的细菌血清型与疫苗血清型不一致,应及时更换其他血清型的疫苗。
2 药物预防
母猪产前1 周和产后 1 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以清理母猪体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 产前 1~2 天或当日,给母猪投服或注射抗菌药物, 最好用长效抗菌药物,如长效抗菌剂-特效米先 、得米先 。 也可用氧氟沙星0.3~0.4 毫克/千克肌肉注射,2 次/天,连续给药 2 天进行预防 ,最好实行母子同防。 仔猪出生后,由口腔滴入几滴庆大霉素,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这样既可防病,又能促长。
3 微生态制剂预防
微生态制剂具有维持微生态平衡、生物夺氧、生物拮抗、增强机体免疫力、合成各种酶和营养物质的独特作用,加上抗生素滥用使得大肠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加剧,因而微生态制剂在仔猪黄白痢的防制中被广泛应用。可在仔猪吃初乳前喂服益生素,如非致病性大肠杆菌 NY-10、促菌生、调痢生和乳康生等,用促菌生(DM423菌株)预防水肿效果也很好。 注意在服用微生态制剂期间,不能服用抗菌药物。
4 实行“自繁自养”
对无仔猪大肠杆菌的猪场,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如确需外购时,必须从非疫区调入,并切实做好检疫工作。对购进的生猪,应先移入隔离圈,单独饲养,观察3~4 周 ,确认无病时 ,经彻底消毒后方可与本场猪并群饲养。猪群应定期检疫,发现病猪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和综合措施。
5 加强产房管理
适宜的温度是养好仔猪的关键,低温是导致仔猪黄白痢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舍温应控制在 20℃左右,还应为仔猪提供一个局部高温环境。同时应根据季节变化做好母猪、仔猪的防寒防暑工作。防止圈舍过于潮湿,尤其是封闭式猪舍。 由于猪的粪尿、饮水、冲洗、消毒等都会使猪舍湿度过高,所以对仔猪的影响显得较为突出。舍内相对湿度最高不能超过70%,以“适温低湿”最为理想。分娩舍中每批母猪转出后,都要对圈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同时对猪场周围环境也要进行定期消毒。 采用冲洗、干燥、消毒结合的方法, 反复多次可有效杀死病菌。母猪临产前还需在圈舍铺上干净垫草。 在分娩后头3 天 ,每天清扫产房 ,保持清洁干燥,此后每隔 1 周消毒 1 次。
6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在母猪产前和产后的一周内不要喂高脂肪饲料。 母猪临产前一周要清洗消毒后方可进入分娩舍。 临产时,要再次对母猪进行消毒, 特别是母猪会阴部和乳房。接产时用0.1% 高锰酸钾擦拭乳头和乳房。
7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
新生仔猪要加强护理, 尽快擦干背毛、固定乳头、吃到初乳。 及时补铁、钴、硒。因缺铁性白痢在临床实践中发病率较高,所以仔猪出生后第 3 天补牲血素 1 毫升(含铁 25 毫克 、钴 1 毫克 、硒 1 毫克 ),第10 天再补牲血素 2 毫升。 及早补料,乳猪料从仔猪开食一直喂到断乳后体重达到15 千克时,再逐步换成断奶小猪料,即断奶不换料, 这可有效避免由于断奶、换料不适引起仔猪白痢或水肿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