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璈 山东农业大学
奶牛乳腺炎是奶牛最常发生的疾病,即使采用适当的干奶药治疗和适宜的环境卫生,管理最好的牛群都会有2%~4%的乳区发生临床型乳腺炎和15%以上的乳区发生隐性乳腺炎。微生物制剂,俗称活菌,正确使用不仅能改善畜牧养殖管理方式,而且能得到较高的养殖效益。笔者今介绍其在奶牛乳腺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1 乳腺炎的分类
1. 1 隐性乳腺炎(非临床型乳腺炎)
牛的乳房和乳汁均无肉眼可见的变化,但乳汁的体细胞数、PH发生了变化,通过体细胞计数奶的体细胞超过50 万/毫升,奶的 CMT 测定呈阳性反应,这类乳腺炎称为隐性乳腺炎,通常这类乳腺炎在奶牛场的发生率达l5%~30%或更高 ,奶的产量下降,奶的质量降低,是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类乳腺炎。
1. 2 临床型乳腺炎
1.2.1 轻度乳腺炎 : 乳腺组织变化轻 ,触诊乳房无异常,乳汁有肉眼可见的变化,奶变稀,体细胞数超过50 万/毫升,CMT 测试强阳性或重度2 级。在临床上要注意对新产牛的乳腺水肿与轻度乳腺炎进行鉴别:乳腺水肿:弥漫性肿胀,指压乳腺可出现指压痕,无热、无痛,乳汁无异常,挤完奶后乳区轮廓缩小。轻度乳腺炎:一个乳区或四个乳区表现弥漫性肿胀,触诊乳腺有热、有痛,指压患病乳区无指压痕、局部硬度大,奶的物理性状改变,挤完奶后患病乳区轮廓无明显变化。
1.2.2 重度临床型乳腺炎 :乳腺组织有较严重的病理变化,患病乳区红、肿、熟、疼痛敏感。产奶量减少,奶汁呈水样内有凝块。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食欲正常。
1.2.3 急性全身性乳腺炎 : 发病突然 ,在两次挤奶间隔突然发生,病情严重,发展迅猛。患病乳区肿胀严重,皮肤发红紧张,乳房热、痛,质硬十分明显,挤不出奶或仅挤出部分水样奶汁,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升高,39.5℃~40.5℃,心率快,呼吸增数 ,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食 ,若治疗不当 ,常因败血症、毒血症而死亡,若及早治疗可以治愈。
2 CMT检测用于那些奶牛
2. 1 干奶期 CMT 检测
在干奶时测CMT 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 并记录测定结果 , 在产犊后再用 CMT检测, 对比干奶期和产犊后 CMT 测定结果,以区别乳腺炎是新发或是复发,对干奶期CMT 测试阳性的牛要在干奶期治疗。
2. 2 产犊后奶牛的 CMT 检测
在产犊后第三天CMT, 若检测阳性 ,表明产后发生隐性乳腺炎。所有头胎牛在产后都要做CMT 检测 ,CMT 阳性牛视为新感染的乳腺炎。
2. 3 挤奶厅泌乳牛的 CMT 检测
对挤奶厅中所有泌乳牛每月二次进行CMT 普检 ,以挑出阳性牛 ,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4 新购入牛的 CMT 测试
对 新 购 入 场 的 所 有 泌 乳 牛 都 要 做CMT 检测 ,凡检测阳性牛 ,都要采取隔离与治疗。
3 乳腺炎的治疗
3. 1 隐性乳腺炎的治疗
3.1.1 隐性乳腺炎的治疗原则
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治疗隐性乳腺炎;要加强卧床的管理,要经常保持卧床干净、干燥、松软,定期对卧床与粪道的消毒;强化挤奶操作规程,加强挤奶设备的维修;奶牛不能使用抗生素类与磺胺类药物治疗,否则造成抗生素奶的残留;微生态制剂是治疗隐性乳腺炎的首选产品,可有效降低体细胞,提高产奶量;微生态制剂的应用需要较长期的应用;隐性乳腺炎的治疗标准:乳汁的体细胞计数在50 万/毫升以下 ;CMT 检测转为阴性;乳汁病原菌转为阴性。
3.1.2 隐性乳腺炎的微生态应用方法泌乳牛经
CMT 检测后,将 CMT 测定阳性牛分群单独饲养;不能进行分群的牧场,可将CMT 测定阳性牛集中到牛舍的一侧饲养;每天每头牛喂微生态制剂1 次,饲喂量因微生态制剂的品种而有差别,液体微生态可放入饮水槽内, 固态的微生态可放入饲料中喂牛,一般经30 天以上的饲喂期,奶的体细胞可逐渐降低,奶产量可逐步提高。
3.1.3 微生态的作用
微生态是指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等有益菌组成的有益菌群,这些有益菌进入奶牛的体内后,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小分子多肽,对乳腺内的致病菌起到杀灭作用。
实践证明,经实验室诊断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隐性乳腺炎奶牛,经饲喂微生态制剂20 天后,再次采奶样进行实验室诊断,90%以上的隐性乳腺炎牛转为阴性。奶的体细胞降低,奶产量提高。微生态制剂可有效的维持奶牛体内菌群的稳定性,对预防肠毒血症、梭菌性肠炎及梭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 降低了发病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预防与治疗犊牛拉稀十分有效,犊牛在 10~15 日龄拉稀严重,在 7 日龄的犊牛奶中加入微生态制剂, 同时停用抗生素药的使用, 可有效避免犊牛拉稀的发生。
3. 2 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
3.2.1 临床型乳腺炎疗效的判定标准
临床症状消退;乳汁的体细胞计数在 50万/毫升以下;CMT 检测转为阴性; 乳汁病原菌转为阴性。
3.2.2 乳腺炎治疗方法
3.2.2.1 抗生素是治疗临床型乳腺炎的主要药物,常用的有阿莫西林 、林可霉素 、头孢噻呋、氨苄西林、泰乐菌素、红霉素、青霉素、土霉素。磺胺类药物也是治疗乳腺炎的常用药物;对链球菌感染的乳腺炎牛,可用青霉素、先锋霉素、头孢噻呋、红霉素、氨苄西林;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乳腺炎牛,可用头孢噻呋 、磺胺间甲氧嘧啶 ;对支原体引起的乳腺炎牛,可选用泰乐菌素、林可霉素;对大肠杆菌引起的乳腺炎牛,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新霉素等。
3.2.2.2 干奶期干奶牛治疗: 我国奶牛场临床型乳腺炎,有40%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引起的,特别是大肠杆菌引起,这些临床型乳腺炎一半以上是在干奶期感染引起的,在干奶期乳腺并未表现出临床症状,但乳腺内细菌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一旦进入围产后期,奶牛就表现出临床型乳腺炎,因此,在干奶期对奶牛进行治疗,是降低产后临床型乳腺炎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常用药物:奶扶舒(主要成分 :奈夫西林、青霉素、链霉素等)、乳炎康(主要成分:氨苄西林等)、赛安宁 (主要成分 :氨苄青霉素) 每个乳腺经乳头管注入 1 支,药物保持抗菌期46 天之久,是一种很好的长效抗菌药。在干奶后的头10 天和临产前的 10 天内,每天对乳头进行药浴 2 次,可减少因乳头管括约肌开放而引起环境病原菌的感染。
3.2.2.3 临床型乳腺炎乳腺内注入药物的治疗。
对新发的临床型乳腺炎,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无菌采取患病乳区的奶样,送化验室做病原鉴定与药敏试验,以指导治疗。在未做出病原鉴定和药敏试验之前,常采用以下处理措施:
第一, 对发病乳区每天 3~4 次挤净乳汁,当机器挤奶不能排空乳汁时,要用手工挤奶;
第二,乳房灌注:急性乳腺炎乳区内的奶未挤净前,向乳区内注入药物后,常影响药物在乳区内的扩散,因此,在向乳区内注药前,可经尾静脉注射一些催产素,经 1.5~2 分钟 ,再用手挤净患病乳区内奶汁 ,然后向乳区内灌注药物。 可选以下药物:乳炎清(主要成分 :氨苄西林)、欣可达 (主要成分 :盐酸林可霉素、硫酸新霉素)等,经乳头管开口向每个患病乳池内注入1 支 ,间隔 12小时用药一次。林可霉素 500 毫克, 硫酸新霉素100 毫克, 地塞米松 5 毫克,向患病乳区乳池内灌注,间隔 12 小时用药一次。
第三,全身用药:对重症临床型乳腺炎,在对发病乳腺进行局部治疗的同时,要全身使用广谱抗生素,并大量补液纠正水盐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以控制和防止败血症、菌血症的发生。常用抗生素有:头孢噻呋15 毫克/千克体重 , 泰乐菌素 12.5毫克/千克体重 , 蒽诺沙星或环丙沙星 10毫克/千克体重 。 常用的磺胺类药物有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50~100 毫克 /千克体重,磺胺嘧啶50~100 毫克/千克体重。 为防水盐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常选用10%葡萄糖注射液 ,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碳酸氢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中药疗法:用于治疗乳腺炎的中药很多,但蒲公英是主要成分,乳双丁注射液、板兰根注射液、蒲公英煎剂等。
第四,对乳腺内的脓肿,要及时穿刺诊断,巨大的脓肿要切开排脓,较小的局限性脓肿,可以完整摘除,对已形成瘘管的乳腺炎要对瘘管深部坏死组织清除,破坏瘘管管壁,促进愈合,对久治不愈的应尽早淘汰。
第五,对乳腺坏疽的牛,除采用全身用药外,对坏死乳腺尽早切除,大面积乳腺坏死的牛要尽早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