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建立渔业标准化体系 护航水产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17 09:00    作者:郑朋 柳磊 孙兴烨    来源:三峡日报    查看:
宜昌境内江河纵横,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9万亩以上,年水产品产量超过20万吨,名优鱼占比50%以上,鲟鱼产业世界闻名。拥有枝江、当阳两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市水产部门坚持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不断强化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在建立渔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动水产养殖绿色转型、促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依托“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推广了一批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打造了以鲟鱼、肥鱼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设施渔业规模与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技术引领,推广绿色健康养殖

积极推广精准投喂、水质综合调控、池塘养殖尾水虾稻田再利用等生态友好型技术以及池塘设施化养殖、陆基循环水养殖、工厂化设施养殖等高效养殖新模式。引进优鲈三号、黄优一号、华康二号等名优新品种,水质在线监测、自动控制化投饲、养殖尾水处理一体化等智能设备,扎实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目前,共有9家养殖主体入选省骨干基地。

编印《宜昌市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发展技术指导手册》《淡水“六条鱼”养殖常见病害防控及质量安全管控技术》《水产养殖尾水“环保减排”技术》等系列技术手册,发放给县市区水产技术人员及养殖主体学习运用,引导全市水产养殖主体因地制宜采用绿色健康养殖模式。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设施渔业

在“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引导清江库区原网箱养殖主体上岸转型发展设施渔业,每年争取设施渔业专项资金,持续扩大设施渔业规模,积极探索“光伏+”等可持续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市设施渔业主体发展到80余家(含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总规模突破180万立方米,较“十四五”初增加110万立方米。主要养殖鲟鱼、鲈鱼、肥鱼、鳜鱼等特色品种,2025年预计设施渔业水产品产量近5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0%,产值超30亿元。

近年来,宜昌市水产站主持或参与编写省、市级地方标准8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池塘设施化圈养关键技术和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202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公示完毕)。

开发品种,逐步调优养殖结构

鲈鱼、鳜鱼、黄颡鱼等名优品种繁育、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名优鱼类养殖占比50%以上。枝江市着力扩大鲈鱼养殖规模,全力打造鲈鱼产业园区,致力建设鲈鱼全产业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鳗鱼等河鲜、海鲜品种持续落地,远安友瑞渔业投资1.2亿元建设数字化鳗鱼生态养殖产业园项目,一期投放鳗鱼苗500万尾,商品鳗11月上市,预计产量达1000吨、产值1亿元。枝江腾汇农业今年南美白对虾套养罗氏沼虾,亩产1000余斤,亩利润近万元,产出的鲜虾供不应求,明年将新建工厂化养殖车间,开展新品种斑节虾的工厂化养殖。

开展齐口裂腹鱼、铜鱼等土著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制定实施《齐口裂腹鱼流水养殖技术规范》省级标准并集成科技成果,制定《铜鱼人工繁育技术规范》已申报省级标准。

科技赋能,做大做强鲟鱼产业

宜昌市水产站联合中国水科院长江所编制《宜昌市鲟鱼产业链规划(2022—2030年)》,明确产业发展路径。以清江鲟鱼谷、清江鲟龙等企业为龙头,厚植鲟鱼产业发展矩阵。全市现有鲟鱼养殖、加工主体2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3家主体获得CITES出口许可。至2024年,鲟鱼生物量突破1万吨,年产鲟鱼子酱超180吨,产值达6亿元。宜都鲟鱼特色小镇、长阳鲟龙生态园“渔业+文旅”模式蓬勃发展,开发礼品卡、餐吧等新零售模式,组织参加高端展会,世界鲟鱼养护大会10月在宜昌召开,“清江鲟鱼”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投资1.6亿元的兴山兴宜鲟鱼养殖及深加工项目、投资1.2亿元的夷陵区鲟鱼渔旅融合项目正加快建设,鲟鱼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附加值逐步提升。

提升品质,不断擦亮肥鱼品牌

持续擦亮“宜昌肥鱼”地标产品品牌,与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合作积极探索长吻鮠(肥鱼)暂养提质技术,鱼体脂肪降低63%,体重损耗控制在8%以内,鲜味氨基酸显著提升,肉质结构明显改善,实现每公斤溢价20元以上。全市发展暂养提质基地5家,规模10万立方米。预计2025年本地养殖肥鱼产量将突破1500吨,产值突破8000万元。形成系列核心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参与制定技术规范,省地方标准《长吻鮠池塘圈养技术规范》已发布实施,《长吻鮠暂养提质与品质评价技术规范》获立项。

成立肥鱼协会,依托宜昌肥鱼美食嘉年华、“万斤肥鱼免费吃”、宜昌特色美食——肥鱼汤等系列主题活动,谋划建设“宜昌肥鱼美食文化街”,积极推广高品质肥鱼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

依托项目,有序推进尾水治理

当阳市、枝江市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近亿元,实施集中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与尾水治理项目。枝江累计完成治理面积2.19万亩,当阳入选2024年省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项目一期已完工,改造面积1.38万亩。宜昌市水产站立足不同养殖场景实际,分类施策开展尾水治理实践,总结提炼种养消纳、工艺优化、梯级利用等模式,实现尾水净化与资源循环高效统一,为渔业生态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聚焦4个渔业主产区持续开展尾水监测,共检测总氮(TN)、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Mn)、pH值和悬浮物5个指标,截至9月底,共检测样品999个。《湖北省水产养殖污水排放标准》发布实施后,市县两级水产部门广泛宣讲,灌输生态环保理念,引导养殖主体执行排放标准。

夯实基础,坚决守牢病害防线

我市构建“1+4+N”病防体系,即湖北宜昌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区域中心、4个县级水生动物病防站、多个社会化服务组织鱼病检测室。会同社会化服务组织,年平均检测病鱼样本千余份以上。创新开展“塘边行”疫病检测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市水产站共检测200余批次,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服务21次,提供应急技术服务70余人次,全市病防水平稳步提升。

通过指导养殖主体科学用药,有效降低了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增加了养殖主体的收益。积极参加全国水生动物防疫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验证,以过硬的实力连续两年获评全国水生动物疫病检测基层优秀单位,一位年轻专技人员获得全国水生动物疫病检测技能大赛三等奖、省赛二等奖。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完善推广体系机制,强化基层站点能力建设,推动人才下沉和服务前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不同养殖品种和模式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并推广运用,努力打造成为全国渔业科技示范与服务高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推进宜昌水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7年,全市水产养殖产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渔业综合产值达到180亿元以上,名优、高价值水产养殖品类占比超过55%,为湖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贡献宜昌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