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生猪产业的发展,以本土猪企为主要力量。据新猪派调研,全国集团化猪企中只有温氏、牧原、正大、双胞胎4家在四川布局有较大规模,不过其合计持有能繁母猪数仅不到20万头。而本土养猪企业的发展更加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如新希望、德康、巨星、铁骑力士这4家本土头部猪企,其合计拥有近40万头能繁母猪,是前述几家外来猪企的两倍。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全省有约369万头能繁母猪存栏,其中TOP17养猪企业就拥有近70万头,占比不到19%。这个数字在全国重点产区中排名较为靠后,也表明四川养猪产业集中度较低,仍以中小规模猪场为主导地位。
四川能繁母猪369万头
区域规模高度集中度
2023年,四川生猪出栏6662.7万头,再创历史新高,占全国9.2%;年末能繁母猪存栏369万头。值得关注的是,在非瘟前,四川拥有430万头能繁母猪,同期出栏最高为6638万头,母猪生产效率从15.4增长到18.1,提升了17.5%,反映出四川养猪规模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第一梯队:南充,生猪出栏608万头,占全省的9.32%。
第二梯队:宜宾、凉山、达州、成都、泸州等地,这些地区的生猪出栏量都在400万头以上,合计占全省的35.33%。
第三梯队:遂宁、广元、广安、绵阳、巴中等地,五地生猪出栏量均在300-400万头,合计占全省的28.8%。
第四梯队:资阳、德阳、乐山、内江、眉山等地,其生猪出栏均在200-300万头。
第五梯队:其他山区地市。
为了充分利用四川盆地地域特色,其逐步将生猪养殖从成都平原核心区向盆周丘陵山区适度转移。
TOP17猪企持有19%能繁母猪
巨头引领多种模式联合发展川猪产业
非瘟之后,四川养猪业加快了规模化进程。目前,川猪60%以上出栏量来自规模以上猪场。由于四川山多地广,生物安全条件相对较好,专业化的家庭猪场和中小规模猪场依旧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据新猪派统计,截至2023年底在四川拥有超万头能繁母猪的企业有17家,除温氏、牧原、正大、双胞胎集团外,其他均为四川本土猪企。这TOP17养猪企业持有近70万头能繁母猪,占据全省19%左右,此比例在重点产区中属于偏低水平。而在四川千头以上能繁母猪的猪企不到100家,共持有能繁母猪约100万头,占全省的27%。
超10家养殖集团在四川开展"公司+农户“
代养户成为香饽饽
近几年,四川各大头部养猪企业以“公司+农户”与自繁自养发展模式双措并举,同时加大合作农户的开发。尤其以新希望、德康、温氏、巨星、铁骑力士为代表的集团猪企,主要以“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在四川发展布局。

今年以来,德康农牧、巨星农牧和铁骑力士继续在养猪业务方面采取扩张动作。以德康为例,德康农牧的“2号家庭农场”的模式在川内进行了广泛布局。仅在四川宜宾,德康在2024年内计划斥资1.2亿元,联手宜宾当地养殖户共同打造400个“2号家庭农场”养殖单元。按照规划,每个单元将具备能繁母猪100头、年出栏育肥猪2500头产能,预计每年出栏可达100万头。
未来随着集团猪企的不断投建扩张以及中小猪场的兼并整合,四川养猪产能的聚集度将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