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发强度来看,大北农居首位,其研发金额占总营收比例的2.5%;其次是东瑞股份(占比2.31%)、牧原股份(占比1.5%)。从人才结构来看,天康生物更胜一筹,其研究生人数占公司总人数4.14%,其次是大北农、海大集团。

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即便研发工作“烧钱”,但近些年农牧企业纷纷砸重金在智能养殖、饲料营养等方面搞研发。
据《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不完全统计,国内17家农牧企业2023年研发费用超50亿元。牧原股份、大北农、海大集团、温氏股份、天康生物、新希望、*ST傲农、唐人神,这8家企业2023年研发经费超亿元,分别是16.58亿元、8.34亿元、5.92亿元、2.68 亿元、2.10亿元、1.49亿元、1.32亿元。


大北农2023年净利润-21.74亿元,为上市以来最大亏损。即便如此,大北农2016-2023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为6.85%,2023年研发投入为8.34亿元,同比增长11.68%。
海大集团在饲料主业的强势带动下,年年稳赚。公司在创立之初就成立研究中心,在“动物遗传与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医学与生物制药、微生物工程、生物化工、蛋白质工程、健康养殖”七大方面展开研究工作,成绩斐然。
天康生物2023年度亏损13.63亿元,其业务范围广,不仅养猪,还有饲料、生物制药等业务。公告显示,在制药业务方面分别在新疆、上海、江苏设立研发中心,连续3年每年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投入占生物制药业务销售收入的10%以上。
此外,还有不少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加,如温氏同比增11.31%、ST天邦同比增49.77%、新五丰同比增48.63%、东瑞股份同比增67.93%、京基智农同比增15.01%。有的公司受行情影响,研发投入减少,而*ST正邦因公司重整,暂停研发投入。
02 大北农、海大的研发人员占比最多
人才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单从研发人员数量上来看,可划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1000人以上)的有牧原股份、海大集团、大北农、温氏股份,研发人员均超过1500人。其中,牧原2021年研发人员就高达4632人,2022年6134人,2023年增至6681人,远超其他16家企业;第二梯队(100-1000人)的有巨星农牧、东瑞股份、金新农、ST傲农、禾丰股份、ST天邦、立华股份、天康生物、新希望、唐人神;第三梯队(0-100人)的有京基智农、新五丰、神农集团。

其中,大北农研发人员占比最高,为16.2%。大北农公告显示,公司重视研发人才投入,在种业、饲料、养殖以及动保疫苗等业务领域持续引入和培养技术人才,以实现科研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公司公开专利申请共2681件,其中2010件专利已授权。拥有科研人员2991人,同比增加169人。

2023年,四家养猪龙头企业曾签订了《互不挖人“公约”》,“公约”中提到:“为减少内卷,文明发展,我倡议:不挖人、不拆台。如有违约,加倍反制。”虽然该“公约”有违《反垄断法》精神,不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但由此可见人才的稀缺。曾有养猪人表示,近几年业内的“挖墙脚”现象确实十分普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稀缺,因而成为各大公司的争夺热门。由于行业整体不景气,互挖墙脚导致的人力成本上升已让企业不堪重负。
有实力的企业更愿意校招高学历人才,自己培养人才,如:近日,温氏正在招聘研发技术大咖,含育种、饲料营养、疾病防控等方面的18个研发技术岗位;牧原也正在春招兽医研发岗、营养研发岗、种猪研发岗。有人认为,“虽然现在行业裁员严重,但行业高学历人才依旧稀缺,这也是为何大部分本科生不是考公就是考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