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全行业都在“砸钱”,20多家上市猪企仅一年时间就斥资1500亿,投身于一场“史诗级的养猪扩张”之中,抢占市场份额、抢占红利。而在巨额资金投入后,出现历史未曾有过的亏损,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0%以上,又有几家猪企可以承受?
养猪业的“资本盛宴”:
从500亿到1500亿
24家猪企资本开支一年增长近2倍
2019年下半年开始,全行业逐渐掀起了一股养猪扩张热潮,置身资本市场的上市猪企猛踩油门、砸下巨额资金加速入局。2020年,24家猪企资本开支合计达到1515.42亿元,是2018年的4.7倍之多,较2019年增加超过900亿元、增幅177%。
1500亿是什么概念?如果平均分给全球80亿人,每人可得18.75元。
2021年猪价自高位回落,但资本扩张的惯性还在持续,仍有企业加码上产能,24家猪企全年资本开支依旧达到1063.54亿元,直至2022年才逐渐消停降至577.26亿元。

在全行业扩张的2020年,24家猪企中有18家资本开支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牧原金额最高为460.71亿元,除了拨出8%用于企业日常开支外,其余的400多亿全部投入扩张;排在第二的新希望虽稍显逊色,全年支出亦高达342.5亿元,90%也用在扩张上。
对比2019年,近七成的上市猪企在2020年资本开支翻倍增加,其中从房地产行业跨界养猪的京基智农支出从1亿暴涨至16.94亿,涨幅1580%占据榜首。傲农、天邦、新五丰、罗牛山资本开支的同比涨幅同样不低于300%。

牧原4年狂赚530亿元
正邦、傲农、天邦亏光上市总盈利
猪企斥巨资养猪主要集中在2019年、2020年,仅2年时间24家企业资本开支总和高达2062.65亿元。猪企如此高调,在养猪上获得的回报对得起巨额投入吗?
以2022年生猪出栏量TOP10上市猪企为例,选取市场份额、扣非净利润以及现金流3个指标,来评价企业养猪扩张的效果。
首先是市场份额,即企业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重。2022年,10家企业合计出栏生猪1.26亿头,在过去的5年里市场份额由7%提高至18%。其中除温氏下滑外,另外9家的市场份额均有提升,以牧原最为明显,其出栏量由2018年的1101万头到2022年的6120万头,暴涨了4.6倍,已经占到全国的8.7%。

以2018年作为猪企扩张的分水岭。累计2019-2022年4年利润,10家猪企表现为“冰火两重天”:牧原、温氏、中粮家佳康、海大实现巨额财富(超过50亿元),其中牧原高达530亿元占据榜首。
而正邦、傲农、天邦则亏光了上市以来的所有盈利。正邦2021、2022年经营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值,于2022年10月被债权人申请重整;傲农也一度传出资金链紧绷。

20家猪企总负债超4000亿
4家资产负债率超过80%
据新猪派不完全统计,2019年-2021年6月,新希望、牧原、温氏、正邦4家企业开工建设的养殖项目产能达8320万头,按照头均1100元的建设成本计算,需投入915亿元资金。
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上市猪企依靠自身每年的净利润实属难以为继,需要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来补充。而据新猪派统计,2019-2022年,牧原等11家上市企业通过股票增发实际募集的资金总额为326.71亿元,与其建设生猪产能所需的资金仍相去甚远。

如此在非瘟后,养猪企业的负债和资产负债率都急剧攀升。2023年一季度末,20家上市猪企总负债达4470亿元,是2017年的5倍之多;平均资产负债率也由44%涨到了66%。
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将随之陡增。2023年一季度末,正邦、正虹科技、天邦、傲农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了80%,高于其他上市猪企。一旦偿债能力薄弱,它们面临的经营压力不言而喻,傲农生物将部分股份转让给国企“漳州金投”,也正是为了补充资金和降低经营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