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收缩,转机在哪?
从2018年到2022年,期间的生猪出栏增速不禁令人怀疑企业如何应对越来越庞大的摊子。牧原增长4.5倍,新希望增长4.7倍,双胞胎增长5.43倍,傲农增长11.4倍,德康增长4倍……
尽管从2021年下半年起,业内降本增效之风吹了又吹,奈何总体产能还是居高不下,可见让规模企业“壮士断腕”难度极大,面对遍布全国的养殖场,发力的方向表现为部分上市企业开始下调2023年出栏目标:
傲农从800万下调到600万。
天邦从800-1000万头下调到650万头。
天康从500万下调到280-300万头。
大北农从600万头下调到500-550万头。
腰部猪企如此,头部猪企亦在放缓:牧原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温氏终止14个募投项目;新希望二卖猪场……
而综上对从业者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岗位变少。自己变得“不值钱”了。
从“是个人就要”到“技术员卷到本科”,也不过2年光景。直观的感受便是,你把简历挂出去、投出去,鲜少收到人事的反馈,或者提供的待遇令人兴趣缺缺。
月薪5K,成了养猪人最后的倔强。可这样的待遇明显不能让高强度工作的养猪人满意,现实行情却在反复告诉你现在跳槽出去反而不明智。手机里的同行交流群也越来越少的人讨论跳槽,因为待遇都大同小异,跳出去变得“不划算”。
预计转机在下半年能看到苗头,亦如去年下半年猪价一度攀升到14元/斤,唯有行情支撑才能降低跳槽风险,尤其是对有意向长期深耕养殖业或者目标外企的人来说,频繁跳槽既内耗自己又降低人力眼中你的吸引力。
况且越来越普遍的批次工资也让职工与企业风险共担,“竞聘接猪”更是增加了现在就业的不确定性。(推荐阅读:“竞聘接猪”闻所未闻!现在,就连饲养员的活儿也不好干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