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大变局!招标苗或全面退出历史!全国市场超44亿!广东5月1日起规模养殖场开始先打后补

发布时间:2023-04-28 09:19    作者:王之娴    来源:《农财宝典》新牧网    查看:
    4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广东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23年5月1日起,全省所有规模养殖场户自主采购疫苗、自行开展免疫、免疫合格后申请补助(以下简称“先打后补”),政府招标采购强制免疫疫苗停止供应规模养殖场户。

    随着各省陆续公布2023年强制免疫计划和先打后补政策实施方案,强制免疫疫苗“先打后补”进一步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发挥养殖企业主体责任的进程进一步深化。

    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招标史

    回顾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实施政府集中采购疫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彼时已经有针对口蹄疫的强制免疫政策。2003年之后,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以及一些疫情的爆发,国家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更加重视。为了提高全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覆盖率,提高养殖场户免疫积极性,我国推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政策并配套实施疫苗政府集中采购。

    政府集中采购招标政策根据当时的疫病防控需求制定,为稳定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做出了积极贡献。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采购疫苗的弊端逐渐显露——招标苗往往因价格较低,质量难以满足养殖户免疫需求而饱受诟病。早在2012年,农财宝典就曾推出大型封面专题报道《免费苗质疑》,呼吁取消问题丛生的招标免费疫苗。

    随着国内疫病防控形势的改变,2012年,原农业部决定把山东和海南作为取消猪瘟、高蓝疫苗政府统一采购的试点,这一举动引起了业内对全国范围内取消政府招标的猜测。

    2016年7月26日,原农业部正式发文宣布“对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暂不实施国家强制免疫政策。”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有条件的猪场实行先打后补。

    2017年,国家正式将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从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中移除。仅要求:对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工作,各地应按照国家防治指导意见执行。

    2020年11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实施机制改革的通知》,提出2022年全国所有省份的规模养殖场户实现"先打后补",年底前政府招标采购强免疫苗停止供应规模养殖场户,2025年逐步全面取消政府招标采购强免疫苗。

    2023年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指导意见(2022—2025年)》提出各省按照《意见》要求,结合防控实际制定本辖区的强制免疫计划。各省份可采用养殖场(户)自行免疫、第三方服务主体免疫、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先打后补”工作,在2022年年底前实现规模养殖场(户)全覆盖,在2025年年底前逐步全面停止政府招标采购强制免疫疫苗。

    政采总额逐年下降,企业“挑战”市场化

    强制免疫疫苗在我国兽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时,国家强制免疫疫苗约占兽用生物制品总体量的52.44%。随着兽药市场扩容,强制免疫疫苗占比持续下降。根据中国兽药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猪用强制免疫疫苗市场总额约为23.22亿元,占猪用生物制品销售额的28%。禽用强制免疫疫苗市场总额21.04亿元,占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的31%。

    对企业而言,国家强制免疫招标采购政策对相关动保企业带来显著影响。2007年,猪瘟和高致病性蓝耳病被纳入强制免疫计划,中牧股份生物制品营业收入在当年即实现了15.9%的增长。而十年后猪瘟、高致病性蓝耳苗的退出强制免疫,则在业内掀起了此二种疫苗市场竞争的热潮。有企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猪瘟和蓝耳苗从统一招标变成分别招标后,工作更繁琐,但利润却更少了,已属“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企业欢迎放开市场化。

    口蹄疫苗是在这个过程中改变相对缓慢的品种。不同于猪瘟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国家对口蹄疫苗的生产资质严格管控,国内仅有8家生产厂家。因此口蹄疫苗竞争对手更少,国家放开市场的过程更谨慎。

    2012年,原农业部允许疫苗生产企业将强免疫苗直接销售给符合要求的养殖场,为口蹄疫苗市场化开了一道“口子”。春江水暖鸭先知,金宇生物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金宇在2008-2012年期间,成功建立了悬浮培养工艺,掌握了多级抗原浓缩与纯化、口蹄疫完整病毒粒子(146S)定量检测等核心技术,并基于此项政策对口蹄疫苗销售进行了市场化的尝试,一举奠定了其在国内口蹄疫苗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

    而更多口蹄疫苗生产企业市场化经验相对较少,政采的退出将无疑对这些企业带来转型压力。申联生物因首创口蹄疫合成肽疫苗而闻名,合成肽疫苗主要面向政府采购,在终端市场也拥有一定的用户群体。年报显示,申联生物营收中政府采购占比超过85%,因此,布局多元化产品并建立市场化销售体系,以适应销售模式的转型成为申联生物近年来的工作重点。

    “政府集中采购的体量近年来在逐渐减少。”申联生物相关负责人坦言。他估算,2022年全国口蹄疫苗政采总额约在17-18亿元左右,2023年预计可能降至13-14亿元左右,每年大约以22%左右的速度削减。“到2025年,应该是刚刚好全面退出的节点。”

    市场化对企业本身带来许多挑战,“但现在更多的觉得机会大于挑战。作为企业基于以产品质量为导向发展,我们信心十足,以质取胜,未来一定会占领更多的市场。”

    业内多数观点认为放开市场化将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空间,尤其在口蹄疫苗领域,竞争对手并不多。但申联生物相关负责人也指出,市场化后企业的工作量和成本投入会大很多。“做政采时只需要把一批疫苗打包统一送出,市场化后需要分发到各个猪场用户手上,冷链、中间环节、技术服务等成本不可避免地会增加。”他说道,“整体硬软件成本投入可能比过去做政采要翻倍。”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疫苗企业之间近年来也打起了价格战,加之终端大型集团猪企占比增加,议价能力增强,疫苗的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

    企业转型,自建市场团队或寻求合作

    为了应对政采的退出,迎接市场化,有的企业探索转型,有的企业寻求合作。

    申联生物在转型上做了充足的准备。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是调整企业营销结构和人员配置,扩充了销售服务团队,6年左右陆续增补了50余人,重新组建了渠道销售、大客户销售等营销部门。二是加大了品牌投入,全面推进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和扩大品牌影响力!三是建立营销网络,在全国设立一级和二级经销商。四是加强销售人员职能转型和业务能力培训,提高终端技术服务水平。五是围绕口蹄疫大单品,多元化产品布局,开发新产品。据悉,申联已推出了高质量的圆环苗,还将陆续上市猪瘟疫苗,腹泻苗,伪狂犬疫苗等常规苗产品。

    天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康制药”)是从招标采购走向市场化的典型案例。据天康制药总经理潘毅平介绍,天康制药最初在口蹄疫、禽流感、小反刍兽疫此类国家强制免疫的大品种疫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较长一段时间里政采占据较大比例,但近年来,市场化销售占营业额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

    “积极面对和响应国家政策导向,一方面对大型集团化的养殖企业客户实施完全自主采购,另一方面在北方、西部等偏远地区,散户依然比较多,实现完全自主采购还有一定过程。”潘毅平说,“如今,主要变化在于市场渠道,还需要加强渠道建设,进一步延伸到基层,以及组织更有效的市场活动。”

    据悉,天康制药经过十多年持续投入研发投入,当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陆续上市了多个新的产品,在市场上逐步显现出优势和特点。此外,天康在苏州设立了新的制药公司总部,与外界资源形成更好的对接和转换。

    部分口蹄疫苗生产企业选择对外合作。手握宝贵的生产资质,无需自己铺设网络和打造品牌,只需将疫苗经营转移给市场化营销体系更完整的企业,即可实现顺利过渡。这也是近年来口蹄疫苗市场的值得关注的新模式。如,礼蓝经营杨凌金海口蹄疫苗、瑞普经营必威安泰口蹄疫苗,中牧以云南保山厂为基础与普莱柯合作成立中普生物等。口蹄疫苗生产企业与市场强势的企业,各取所长,整合资源,实现双赢。

    猪场终端,规模场欢迎“先打后补”

    在猪场终端,部分省份一些规模猪企早已实践了“先打后补”,并对这种形式表示欢迎。浙江地区某规模猪场负责人直言,过去因为强制免疫的原因不得不领在兽医站领取免费疫苗,但领取后基本扔掉不用。现在实行先打后补,可以自行选择满足需求的疫苗,每年一头猪可以领到10元左右补贴。“只要正规注册了的猪场都可以申请,散户也可以拿到补助。操作流程也不复杂,根据猪场出栏规模,凭发票复印件即可领取,一年结算一次。每个季度提交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监测报告即可。”他表示,猪场采取先打后补的操作方式已经有3年。

    在广东,实际上规模猪场自去年开始规模猪场就已经全面实施“先打后补”。广州力智农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陆庆章回忆,之前也有用过政采苗,但2010年左右口蹄疫防控压力大,免疫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他认为,疫苗的配送对冷链要求较高,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分发大量的政采苗,在冷链储存和运输上可能存在压力,因此通过市场化将此类服务分散到厂家和经销商将为终端带来更好的体验。

    陆庆章表示,如今规模场对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大多比较重视,即便没有补贴也会自行购买质量符合要求的疫苗。“补贴对企业有些帮助,但不多。目前自行购买的口蹄疫价格在4-5元/头份,一头猪至少免疫2头份,成本在8-10元,而补贴仅有2.9元每头猪。”此外,因为猪场会定期抽取血样做检测,每个月均会与兽医主管部门对接存栏情况,所以申报材料也并不麻烦。“我们平时的生产数据都有上报,主管部门对猪场情况基本了解。我们去年就上报,已经审核完成,今年可以拿到补贴。”陆庆章说。

    当前,养殖端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生物安全防控意识大幅提升,养殖企业履行免疫主体责任的意识较高,业内普遍认为在规模场推行先打后补时机成熟。当然,也有观点对完全放开市场化后,部分地区中小散户免疫覆盖率下降存有担忧。“确实也存在嫌补贴政策麻烦的声音,且疫苗在养殖成本占比上较小,不排除部分散养户申请热情不高。”另外,补贴金额与市场疫苗销售价格存在差异,加上养殖端行情波动比较大,可能存在觉悟和积极主动性上参差不齐。

    业内人士建议,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转变职能,做好跟踪、监测、督导的同时,加强理念引导和法律规范。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