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美国养猪大王发家史

发布时间:2023-04-24 14:25    作者:木星    来源:猪相关    查看:
    如果要了解美国现代养猪业的发展历史,有一个人是最好的切入点,那就是温德尔·墨菲(Wendel H. Murphy)。这个名字对于大部分的中国养猪人来说都很陌生,即使在美国,这个名字也正慢慢在养猪人的记忆中远去。

    他是美国养猪业的传奇人物,他是合同养猪的先驱,他创新性地应用了很多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技术,也被美国媒体称为构建美国现代养猪业的人。他的猪场“Murphy Family Farms”曾长期霸榜美国养猪大玩家(Pork Powerhouses)榜单第一名,并且存栏远远甩开第二名。

    了解了这个人也就能了解美国现代养猪业发展的基本脉络。他曾经是一个经济条件并不好的农业老师,用了30多年的时间,构建了美国乃至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养猪公司,也奠定了当今美国养猪产业的整体产业格局。

    一个农业教师的创业

    墨菲出生在美国东南沿海的北卡罗莱纳州,杜普林县玫瑰山镇的一个村子里。村子里的人主要靠种烟叶维持生计,也会养一些畜禽作为家庭副业。墨菲家有30英亩土地(120公顷),主要种烟叶,还养了一些骡子。直到他上高中,他们家才买上了拖拉机。美国经济大萧条时墨菲的父亲正值少年,亲眼看到过很多人在大萧条中变得一无所有,所以他非常抵触借债经营,从来不借钱,有多少花多少。

    1960年,Murphy从北卡州立大学毕业,在当地一所高中找到了一份做农业教师的工作。但是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他想办个自己的饲料厂。他做了调查研究,办一个饲料厂需要至少13000美金,那是1961年。他当时做教师一年的工资是4080美元,他的妻子在杜邦公司做办公室文员。他们俩共同努力攒下了3000美元,但还有10000美元的缺口。

    他决定到银行贷款,但是需要他的父亲签名背书。他的父亲拒绝了他。于是他连续几周每天晚上去陪父母吃晚饭,给他们讲述自己开办这个小饲料厂的理念。终于,他的父亲同意了,但是前提条件是他不能辞职,用工资来偿还贷款,而他的父亲前期帮他把饲料厂运作起来。他继续干了三年的教师工作,才全职做他的饲料厂。

    Murphy回忆他最初的创业时光时说,从一开始就出奇的顺利。那时候整个杜普林县没有一台联合收割机,所以玉米是不扒皮直接从田里收回来的。而他们做的是则把皮剥掉,把玉米扒出来卖给本地的养鸡户。

    一两年之后,他们开始把玉米带着玉米芯打碎之后装袋出售,这才真正带来了事业的起步。当时别人没有这么做的,别人都是把玉米皮和玉米芯烧掉。他们做到了废物利用,另外添加一些补充剂,搅拌混匀之后,将之称为定制混合料,通过袋装形式卖给附近养殖户。

    转型养猪一路狂飙

    Murphy的饲料厂1962年的劳动节(9月第一个星期一)开业,1963年,杜普林县就有了第一台联合收割机,第二年又有了三四台。这对墨菲的饲料厂业务并不是个好消息。不久之后,墨菲便在他饲料厂的后面搭建了几个简易猪棚,买回来一些育肥猪苗,用来消耗没有卖掉的饲料。很快,他的猪越养越多,饲料用量也越来越大。到1968年,他的饲料厂就不在向外出售饲料,只给自家猪场供料。
图:墨菲的饲料厂,后面是猪棚

    1969年,墨菲的猪场感染了猪瘟,他的3000头育肥猪被美国农业部强制扑杀。灾难也往往是事业的拐点。疫情之后,他决定快速重建他的猪群,但是遇到问题是资金紧张。于是,他决定把合同养殖模式引入养猪业。那个时候合同养殖在美国的养鸡业应用比较多,但还没有人在养猪业中使用。

    于是墨菲发动他种烟草的邻居来帮他养猪。墨菲提供栅栏、饲料和猪仔;邻居们提供劳动力和土地。墨菲把8周大的猪苗给这些邻居,15周之后回收,每头猪付给他们1美元。这对于这些邻居很有吸引力,因为长久以来农业看天吃饭,收入不稳定,而墨菲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有保障的收入流。所以很多人愿意接受这种形式。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墨菲在北卡州各地扩张。经营规模越来越大。起初他只是放养育肥猪,而没有涉足母猪。因为育肥猪养殖比较简单,圈起一块泥地就可以养。而养母猪则需要投资建造混凝土式的封闭猪舍,这是他不想干的。直到1979年,他的育肥规模越来越大,育肥猪苗越来越难买到,他需要到附近几个州去拉猪苗到自己场里,但是仍然填不满养户的猪场。如果不养母猪场将很难维持业务的持续增长。

    80年代开始,他从母猪放养开始,逐渐过渡到自建经营。在最开始放养合同母猪时,他设计的标准是一个场200头母猪,这是一对夫妻就可以管理的规模,不需要从外面雇人。这个模式看起来还不错,唯一问题是夫妻需要一周7天工作,没有休息时间。于是他把规模加大到300头,这样一对夫妻另外雇一个兼职人员就可以运营,夫妻也就有可能周末得到休息,而且生产生产变得更好了。再然后是500头母猪、1000头、1200头、3600头,他发现规模越大生产就变更好。因为有了足够的猪群,就有足够的成本来聘请更高水平的猪场经理。
图:墨菲的第一个自建母猪场

    进军中西部

    随着经营规模的变大,他开始雇佣养猪领域的专家来帮他找到提高经营效率的方法。中西部的养猪农民是他主要的竞争对手,养猪成本的65%是饲料成本,而中西部农民可以获得廉价的玉米和其他谷物。他唯一可以竞争的方式就是使用新技术来提高母猪的产量和降低成本。

    他创新性地应用了很多新技术。比如分阶段饲养以减少病原传播。把母猪场当作医院来管理,进入母猪场就像参观手术室一样,参观者必须脱光衣服洗个澡,穿上公司提供的内衣、工作服和靴子,才能看到母猪。他说:“你进去的时候要洗澡,因为你必须洗完才能进;你出来的时候也要洗澡,因为你自己想洗。”

    他还要求他的合作者不能在他母猪场一英里以内范围建场。并且他还大力推广人工授精,那个时候他的母猪已经有30%只用人工授精,其余的则是每两次人工授精之后进行一次本交。由于很难判断母猪什么时候发情,墨菲在每两头母猪后面放一头公猪,来嗅探出正确的配种时间。

    他的这些技术措施都得到了回报。他的母猪平均年产可以达到22头,而一般农户的猪场平均不到15头。他对他的合同养户的要求也很苛刻,但是他的养户也获得了足够多的回报。

    他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打破了中西部对养猪业的控制。使北卡州快速跃居成为全美养猪第二大州。

    在此之前,他从没有想到过要去中西部。当时有一家爱荷华州的猪场经营困难,联系到墨菲,希望墨菲能够收购他的猪场。这让墨菲很紧张,但他经过计算之后还是决定试一下。那时的爱荷华州还没有人开展合同养殖的模式,而他在一开始的推进并不顺利。随着第一批养户成功的消息传开,接受墨菲合同养殖模式的人越来越多。最终爱荷华州也成为了墨菲养猪帝国的重要版图。

    宿命收场:养猪的注定是给卖肉的打工

    墨菲刚开始养猪的时候,美国还是个猪肉净进口国,而到了90年代末美国的猪肉已经有很大比例用于出口。墨菲的成功也激励了其他的整合商进入养猪市场。在美国养猪业快速增长的背景之下,1997年-1998年发生了著名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是美国猪肉出口的主要市场,而金融危机带来的亚洲地区货币贬值和当地人收入的降低,导致了美国猪肉出口受阻,美国国内猪肉市场迅速过剩,导致了1998-1999年的猪价崩塌。

    墨菲说:“问题出在了屠宰能力上,我们出栏的猪比屠宰场的屠宰能力还高。加工商付给我们的钱一度低至9美分一磅。事实上,他们可以不付给我们钱,我们仍然会把猪运到他们那里,因为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处理这些猪。”“在那段时间里,加工商简直是财源滚滚,因为猪几乎是免费运来的,而他们卖猪肉的价格并没变。商店里的肉价从未下降过。我们卖的猪是9美分一磅。万能的上帝。”

    2000年,重压之下墨菲不得不把自己的养猪公司,也是当时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养猪公司,卖给了当时美国最大的猪肉加工公司史密斯菲尔德。而他和他的家族则成为了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母猪代养户。

    墨菲有一条游艇,他把它命名为“墨菲定律”号,墨菲定律的内容对于养猪管理似乎很适用,“一切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都会出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