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要素决定干湿料槽使用成败
“工业饲料的诞生确保了规模化养殖的猪只营养需求。”郭双杰介绍,但饲喂方式同样重要。国外大量研究表明,水是最重要的营养物,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水可以有助于猪只提高摄食量和生长速度。
干湿料槽则是实现湿料饲喂的重要工具。郭双杰表示,国外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普及使用干湿料槽,但普通干湿料槽的使用成功与否和水料比、料位头数及驯化使用等三大要素密切相关。
郭双杰介绍,不同的水料比对采食速度,消化吸收,采食频次有直接的影响,如何保证湿拌料均匀和不酸败是干湿料槽驯化的核心。但普通干湿料槽由于使用麻烦,使用人员专业不足,干湿料槽在中国使用进展缓慢,智能干湿料槽没有行业标准,故障率高等问题,在以下几点做了专业的回复和图像视频展示,让我们看到了智能饲喂是落地可行,真正能够达到目标效果的过程。
肉猪智能干湿料槽应关产品逻辑,设备标准,使用便捷度
郭双杰提出,智能投喂应该注重三个方面。
第一个产品逻辑,设备是执行投喂的机器,如何够吃不浪费是第一目标,定时定量还是自由采食,分餐饲喂或者集中投喂,采食量,采食速度,采食频次,这些都在干湿料槽的研究中展示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模型为而设备执行正确的投食量起重要作用,设备通过触发传感器与猪发生关联,而猪的采食模型就可以执行,让投喂量和采食量最大化接近,饲料浪费减少,避免酸败,霉变产生危害。
第二个产品的工业标准,设备的故障率高是设备最大痛点,目前国内外没有专业肉猪智能干湿料槽的行业标准,通过图片看到,下料结构问题是行业故障率较高的一个问题,中畜独创下料结构,避免下料结构不稳定和下料不精准问题,使水料比成为真实的指标。汽车行业标准件,让设备使用寿命和投资回报可预计,看到集团客户大规模使用可以稳定生产的保证。
第三个智能设备,傻瓜模式,档位按键,一键设置,通过简单的图片展示已经知道设备如何操作,档位代表模型,触发决定交给使用者“猪只”,不以人来定时定量,让猪决定。设备执行与纠偏。得到真实采食数据,同时举例,冬季换气量不足造成采食量变化的问题,是兽医看不出来的结果。
总结来说智能干湿料槽是根据猪只类别、天龄、对应的理想模型建立标准,设备通过3个芯片7个传感器,来实现过程接近正确结果。
母猪智能饲喂管理系统助力猪场增效降本
郭双杰表示,智能饲喂不仅能够降低大量的人工成本,还能精准记录和反馈猪只的采食情况,及时发现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数据化管理的核心前提是准确度,另外一个就是最根本的底层逻辑要正确。”郭双杰表示,目前市面上一些设备统计的下料量,而不是采食量,中畜智联通过分析下料补偿、免清盘设计等前置约束,加上空仓警报,料型校准,下料补偿的配合,采食量数据误差小于2%。就可以通过采食量变化反馈猪场管理问题。
郭双杰指出,当前,国内的整体养殖设备相对落后,而欧美目前实现了自动化或智能设备应用从而达到精细化管理,但由于使用的场景、环境、规模等不同,制定一套属于我们国内的猪场数字化的合理的模式对应的数字标准,在这个逻辑下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才能给养殖业带来价值。未来,中畜智联将继续在智能化饲喂上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