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首届中国本土猪暨高端猪肉发展研讨会学习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13 14:16    作者:潘军 博士    来源:广州博善生物    查看:
    本文主要从中国本土猪消费者与品牌、生产者愿望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简要汇总并谈谈参加“首届中国本土猪暨高端猪肉发展研讨会”自己的学习与思考,为了节省篇幅,引用的发言并未标注发言人,我的思考和体会读者会读出来的。

    李俊柱会长做了全面且有深度的开场白,印遇龙院士结合团队的研究工作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之后嘉宾们畅所欲言。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是消费者和品牌。生产者最强烈的愿望是建立高端肉标准和联合协作。我国开展的智能化育种和营养技术进步,对品牌肉的进一步发展将发挥越来越大的支撑作用。

    一、 消费者与品牌

    中国本土猪品牌肉实践者,几乎都提到,要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标准。这个好理解,因为一个经营单位,都应该是从定位消费者开始的。

    一些参与者都谈到或流露出搞品牌肉的艰辛。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要低价格,导致品牌肉生产企业间进行价格战,似乎有些“无序竞争”。这里我觉得有消费者认知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大学畜牧专业还要学习4年,让一个消费者知道肉到底是怎么回事,显然不容易。另外一个问题是人们首先是吃得起,之后才是去买好的来吃。从小的角度看,是一个定价问题,实质还是一个定位问题,定位也有利于规避“撞车式竞争”。

    定位,还是要看一下笔者2017年提出的猪肉金字塔,这个“塔”继续细分的话,同样适合于中国本土猪肉。两个基本点:一是一定要从普通肉中向上攀登;二是不一定都要奔着塔尖去。

    每个级别每斤猪相差5元;纯种中国地方猪可以冲击顶级;本土育种或杂交猪可以向特级努力;白猪可以进入良级甚至优级。

    找到定位后可以研究这个阶层的消费者,进行细分,抓住主体消费需求,避免“卖点雷同”。

    若自身定位模糊,很难用有限的企业资源将品牌打造出来。

    二、生产者愿望

    感受到大家都希望尽快确立高端猪肉的标准。核心是所应考虑哪些指标以及其程度,包括瘦肉率、肌间脂、剪切力。意见倾向于各指标应适度,不易过分强调某种特性,以免顾此失彼。

    参会的企业家都希望通过联合发力,共同影响消费者,实现消费者能自觉认识到:做中国人,应首选吃中国猪肉!

    鉴于我国有83个地方品种,30多个含地方品种基因的育成品种,输出的肉品质不尽一致,消费诉求也有差异,因此为标准的设定带来了挑战。经过两疫洗礼,因此笔者感受到现在的业者更加稳健和务实,都希望首先在区域将品牌做好,再谋求通过合作做成全国品牌。例如育种,最少要10年时间,也不需要都搞。

    笔者衷心希望能出现“全社会对国猪肉正确引导与企业差异化定位”和谐发展的局面。

    引导认知喜爱,消费者才愿意持续花一定高价购买中国本土猪肉,业者的普性问题才能得到更好解决。这也是印院士和李会长的一个心愿吧。

    三、技术进步支撑

    以下主要是印院士主题演讲中的摘要。

    中国地方猪群体小,选择差小,给育种工作带来了挑战。传统+全基因组+大数据的智能化育种为中国地方猪的选育带来极大帮助。

    营养调控措施包括:母子一体化,从妊娠和哺乳期就开始塑造肉质;微生物接种,将地方猪肠道微生物接种到洋三元,后者肌间脂得以提升;低蛋白日粮+功能氨基酸(例如精氨酸、β-丙氨酸),可以改善肉质;植物及其提取物(构树、桑叶、杜仲、茶叶粉),可以改善肉质,但需要注意干物质要控制在9%,否则会引起生产性能和料比下降。

    一些参会者提到道地饲料原料的充分利用问题,首先是要保证品质,其次是科学配比。笔者的感受到的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解决省力化”。为此我们申请了系列专利,主要是一个发酵车,让装料、切料、拌料、发酵、投喂都由这台车完成。此外,我们还提出应从农工食副产品“产生的源头”开始控制品质的理念,并找到了有效的方案。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