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过创业养猪吗?
很多人说,不能一辈子打工。那么仰赖自己的手艺创业,一边回归家庭一边发展事业,听起来挺美,但做了会不会后悔?毕竟,创业成功的人太少了。
今天,本文就来复盘那些创业养猪人的经历:有人从业十多年,原想跟投公司项目分杯羹却难敌猪价骤降、人情淡薄;有人自负场长履历,觉得自己有技术有人脉,赚钱再容易不过但结局倒贴;有人裸辞办场花费130万孤注一掷,柳暗花明收获国企青睐……
国内散户最大的硬伤普遍就是抵御风险能力差。老陈便是一个缩影。
他年纪大了,无法继续在工地上干活,便只能回到小镇。回来不意味着歇息,为了生计,他回村里养猪,常年住在猪圈旁搭的小屋里,守着猪,守着生计。可养猪不是什么稳定的活,2019年他养了100头猪全被非了,一年后缓过劲来,他向银行借了10万买苗重新开始。
直到2021年,出栏20头猪卖了还不够清赊的饲料钱。
令人心酸!除开生物防控,饲料关乎养户生存,每当涨价潮一来,养户都痛苦不堪,盘算着一头猪又少了多少利润。那倘若背靠饲料企业,跟投建场呢?
前些年,猪场的红利也惹得饲企觊觎。自己开饲料厂又投建猪场,老板们觉得这样更加有利可图,手底下的职工也想跟着“喝口汤”,于是老板领衔投资,员工几万几十万跟投,原本全员一起赚钱的美事,奈何撞上急转直下的猪价。
王松从业十多年,技术、经验都过硬,来这家饲企之前也有猪场场长的资历,老板信任这位跟着他快5年的老员工,委任他为新建猪场场长;而王松一方面眼红2020年上半年猪价行情一片大好,另一方面也算投名状,便也投了20多万进去。
投产之初,他凡事亲力亲为,尽管满头大汗是常态但内心压不住的火热,10月份投产的1000头母猪场是他财富越级的希望。
2021年的猪价想必不用多说,在看的你都清楚有多差。公司高层内斗,原总经理离职引发后续管理层大换血,王松心里煎熬但还没想过跳槽,直到被通知降薪。
原本场里跟投的职工向有关部门投诉的事就让他疲于应付,现在降薪一出,他也心生去意,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他没有孤注一掷。
老夏也被猪周期狠狠“教育”了一顿。不同于王松,他更加大胆,和3个朋友合伙创业养猪。
2017年临床兽医硕士毕业后,他一路顺风顺水当上场长。因为过往的工作经历,他自觉在猪场管理上能力出众,加上前些年的工作积蓄,创业前期,他还是比较轻松的。
选址在老家本地,低价进了一匹怀孕母猪,饲料在同学那直接拿货,短期筹备好后,2020年初便开始养猪了。
第一批出栏赚了五六十万,发现钱来得太容易了,索性扩大规模,母猪87头,育肥猪几百头,总投资超100万。后来,2021年就应了那句:钱喂猪了,猪卖掉了,卖的钱买了饲料,饲料又喂了猪,那钱去哪了?钱没了!因为猪价跌了。
之前刚创业时,卖一头猪够一圈猪吃上几天,后来卖一圈猪只够一头猪吃上几天。个人创业,非瘟防控以及资金压力是最大的,抗风险能力太小了。原本他攒了30来万,未曾想养猪两年反而倒贴30-40万。
与老夏对比,同从龙头集团场出来的冯平却成功了。
冯平奔波大半年,建场完全成本和老夏差不多,达到130万左右。产房30张,如果全力生产,批次化能养120多头母猪,年出栏达2000头。他与老夏最不同的地方是自配饲料。
冯平饲料研发员的工作经历令他能采用生态养殖方法养猪。从村民那采购玉米、谷子、豆粕、红薯等天然材料,然后分别磨成粉状并按一定比例搭配。由于太忙碌,睡眠不足,人都瘦了一大圈但省去了购买饲料这一项关乎养户生存的大笔支出。
2021年底,他赶上“云养猪”潮流,也就是“土猪认购代养模式”。有一家国企伸来了橄榄枝,要求装监控实时直播小猪的生长状态、饲喂情况等,饲养周期一年,认购价22元/斤毛价。冯平第一次接触,只预定了20头。
冯平说,两种猪分开养,“云养猪”采用纯生态原料,无添加、无抗养殖,自然生长,预计到期估重280-330斤/头。虽然周期长,但利润有保障。
他自信地说:“成本在6块都能赚钱,常受邀讨论养猪技术,听到最多的就是,我改变了他们喂猪的饲喂方向。”不过,他也有烦恼,原本乡镇散户90%采用饲料饲喂模式,自配饲料可能瓜分了饲料经销商、兽药经销商部分人的利益,于是他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经常收到恶意投诉,建设初期投诉违建,建设成功投诉环保。
他们,是很多养猪人的缩影。
深夜不眠时,辗转联系多个猪经纪,只为卖猪时价格高上3毛;
猪场难以为继时,手机被打爆,尽是兽药、饲料催账的电话;
算着日子看着猪价起起伏伏,什么时候回本什么时候能赚钱
养猪不仅仅需要技术、热情,更少不了拼搏创新的勇气!这不仅仅是生计,还是一份念想,除了养猪,还是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