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里,推送的养猪人故事中似乎人均被迫营业,难道就没有人是打定主意就在猪场里干,即便降薪也不想走的吗?
王兵便是这样的人。一般来说,代养场条件差,比不得公司自养场各种硬件设备、生活配套齐全,但他却觉得在这3000头后备代养场干活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这个快乐不是指和代养场老板合作得多么亲密无间,对方多么事事配合。恰恰相反,代养场老板先是偷公司饲料去喂鸡,每次饲料车一来,他便伙同司机偷个十几袋。忍不下去后,王兵去警告司机,不再让老板卸料,方才杜绝这类事。后老板记仇,克扣王兵等人的伙食,送进来的饭菜不仅全素还难吃,全靠同为公司人的门卫在外帮他们购买物资,然后王兵等人自己消毒自己做饭。
如何在规则范围内,想办法把在场内的封闭日子过好,是成为合格养猪人的一门必修课。
在王兵看来,公司允许他自己搭建团队,每天的工作伙伴是与自己合得来的同龄人,又无领导在一旁监管,已经不错。即便2021年猪价急转直下后,他的上万薪资几近被砍半,他也没打算走。
“毕竟猪价再低,也有起来的时候,那时再干两年,当个场长,猪价也就再涨了,难道那时不挣钱吗?”
可惜,生活不免,膝盖一软。场内的伙伴陆续离职的离职,被调离的也不见公司补人,到最后只剩王兵一人,场里还经常停水停电,逼得他弃了25天的工资,跑路了。
想过给生活跪下,但效果不佳。
畜牧圈远远不止一个王兵,他们深知笨鸟先飞的道理,既然进了猪场便勤奋干活,靠着踏实嘴甜,在一年左右升为主管或分场长。虽然王兵离开的背影有些许狼狈,但下一份工作的待遇足够留在原地的人羡慕了。
和王兵经历相似的罗阳选择接受主管岗位入职一家中型猪企。一般来说,从大场跳槽到小场,至少也得岗位平级,但出于对行业未来走势的敏感预判,罗阳接受了岗位职级下降一级。
王小波说,生活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放低身形姿态,或许才能受住现实的冲击与摩擦。
事实证明罗阳的选择是对的,至少他能在全行业降薪内卷的背景下依然月入近万。很多人也冲着高薪陆续入职罗阳所在猪场,但一批又一批没有一个人留下来。
“人人都想要高薪,但小场的高薪没那么好拿,没有集团猪场那么轻松,离开的人又回去集团猪场”似乎被“温水煮青蛙”了。
无论猪场工作有多少人吐槽,总有人能获得栖身之地,等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