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突破下限的“类比”,出自英国杂志《经济学人》近期刊发文章,并由其官方账号截取出来,于6月28日发布在推特平台。该推文一经发出便引发不满,许多网友痛斥《经济学人》此举无疑是种族主义行为。
受疫情影响、俄乌冲突和西方制裁的冲击,全球粮食价格一直维持高位,世贸组织多次就供应短缺等粮食危机发出警告。世界粮食计划署此前表示,预计有4700万人因此面临饥饿风险。
文章援引数据指出,其实各国已经种植了足够多的谷物来满足人类的实用需求,但问题是,“只有不到一半的粮食被人类吃掉了”,其中43%用于生物燃料和喂养牲畜,这是俄乌两国粮食产量总和的六倍。
《经济学人》称,全球粮食产量在2010年以来增长了17%,超过了人口增长6个百分点。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挨饿,因为多生产出的粮食被用于其他用途。其中近十分之一被转化为生物燃料,主要用于为汽车提供动力;但更多的粮食用于饲养牲畜。
读到这里,文章内容还算正常。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为了印证数据和论点的正确性,《经济学人》随后以猪为例,并将之同中国人放在一起比较食用粮食的总量。
面对众怒,《经济学人》6月29日修改了文章,同时在文章末尾做出“澄清”。“这篇文章的早期版本将猪的粮食消费量与中国人的粮食消费量进行了比较。我们选择中国仅仅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小麦和大米的主要消费国。”
“人写不出来这种话”,对于《经济学人》的骚操作,CGTN主持人刘欣的评价一针见血。


此外,《经济学人》于6月30日重新发布了一篇推文,重新摘取了文章中另一句原文:“2019年人类仅吃掉了全球玉米产量的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