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原不倒,猪价不好?
一看这操作,就知道是某邦?
养的都是空气猪,集团成本干到5元谁信啊?
……
当上述类似的言论普遍出现于各大媒体号的行业推文评论区时,不禁令人疑惑:难道真只有巨头倒下,行情才可能迎来转机吗?
抛开众所周知的雏鹰不谈,农牧市场其实已有3家企业“卧倒”:大午、襄大和雨润。但事实上,它们都不是因为养殖业务而没落的,而是因为集团掌舵人磕官司。


雨润:创始人祝义财被羁押1400天,长期失联,引发金融机构“踩踏”,短时间内从雨润抽血150多亿,造成企业流动性枯竭、资金链断裂、经营迅速恶化。
不可否认,它们曾经都是地方的养殖龙头:
据称,全国人民吃的鸡蛋中每7个便有1个是大午红羽鸡蛋。专业人士预估,大午种禽公司市场估值达70亿元,相当于1.8个晓鸣农牧!
襄大农牧,是位居湖北省榜首的畜禽全产业链生产加工企业,连续多年入选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案发前,公司生猪养殖量居湖北第1、全国第8(含上市公司)。
2007年,雨润生猪屠宰产能超1400万,有效带动120万户生猪养殖户,每户年均增加收入1000元。连当时的温总理都对祝义材表示感谢:“我要感谢你,你的企业带动那么多的农户致富,确实起到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
但势弱之后,它们的退后也并没有为当地市场造成如何大的影响,真正受影响的是公司里兢兢业业的员工以及收入蒙受损失的养户。
恰恰相反,巨头倒下根本无法引起反转,反而会加剧本就“内卷”的市场。
如果说大午、襄大和雨润还够不上分量,远远抵不上TOP10上市猪企的话,可观察头部猪企的母猪存栏数据,便可发现即便任何一个倒下,它空出的市场也会很快被其他巨头占据,或许头部猪企更希望有对手“倒下”。
每轮猪周期,龙头企业不仅很难倒下,而且更容易赚到盆满钵满,逆势扩张产能。穿越周期中更煎熬的可能是求职的养猪人,因为同行倾轧,拒绝个别公司出来的员工现象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