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奶业经济发展特点
以美国、欧盟27国(2020年之前也统一按27国口径统计)、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为代表(根据FAO数据,2020年这些国家奶类总产量占到全球奶类总产量的42.2%),2021年下半年全球奶业主要生产国家的原料奶总产量结束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的持续增长,连续下降(图6)。

因为乳制品需求增长和主要生产国产量下降,全球乳制品价格趋于增长。2020年5月以来FAO全球乳制品价格指数持续上升,但在2021年5—8月间出现连续下降,之后又快速回升,至2021年12月达到128.2,这也是近年的高点,与2020年12月相比上升了17.4%(图7)。

2021年,随着需求增长和乳制品价格上升,主要生产国的原料奶价格也都经历了明显上涨(图8)。1—11月,美国原料奶均价从2.50元/kg增长到2.93元/kg,上升了17.32%;欧盟27国均价从2.75元/kg增长到2.92元/kg,提高了6.08%;新西兰从2.55元/kg升至2.97元/kg,提高了16.28%。从全年均价的同比变化来看,上涨最明显的是新西兰和拉美国家,欧盟国家也有一定上升。2021年1—11月,新西兰原料奶均价2.77元/kg,同比增长16.63%;拉美的巴西、阿根廷、智利分别同比上涨9.30%、8.91%和9.28%;欧盟均价2.79元/kg,同比提高4.45%。


4.1 围绕两个导向完善奶业产业政策和奶业三大体系建设
中国奶业在发展定位、模式与现代化路径方面需要进一步明晰目标和导向,进而实现政策聚焦、体制机制协同,提升产业发展合力,关键是要明确两个导向。
一是强化适度规模家庭养殖的政策导向。家庭经营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保障农民的生计与发展也一直是各项涉农支持政策的根本落脚点。近年,我国奶业发展一直强调构建以奶农为主体的生产经营体系,确立奶农规模化养殖在奶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但是,在实际发展中,公司化养殖、大规模养殖,甚至超大规模养殖不断发展,符合家庭经营标准的适度规模养殖几乎消失殆尽(注:按2014年《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家庭农场特征的界定,奶牛养殖家庭牧场至少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主要从事奶牛专业化养殖,以奶牛养殖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经营者主要是农民或长期从事奶牛养殖经营的人员;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而不是依靠雇工从事养殖经营活动;经营规模适度,养殖规模与家庭成员的劳动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相适应,收入水平能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这一状况的出现既因为市场竞争、资本力量和来自加工企业的干预,也因为近年奶业市场频繁大幅波动冲击,还因为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和我国奶业产业政策未能形成政策合力,实际上很多政策甚至更多向大规模工厂化养殖倾斜。未来,在公共政策上,应坚定不移地确立适度规模家庭养殖的导向性,提高奶业各项支持政策对家庭牧场的瞄准性,围绕适度规模家庭养殖的发展需求构建奶业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与经营体系。
二是强化养殖端在奶业产业链中基础性地位的政策导向。推进奶业振兴首先要明确其最终服务的国家与社会发展目标,明晰奶农发展、消费者福利、产业增长在产业发展中的关系,要突破对产业规模、技术指标等的片面强调,让奶业产业内在的社会功能与社会责任能够显现。强化奶农发展在奶业振兴中的导向性作用关键还是要加强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建设,解决我国产业链面临的收益分配不均衡问题。让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奶农和奶牛养殖业,这是落实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奶业振兴的应有内涵。为此,要围绕奶业产业社会功能、提升养殖端基础性地位构建奶业产业体系、完善奶业发展体制机制,包括提高奶农组织化水平、完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构建第三方检测制度等。
4.2 加快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涵式发展
在资源不足的硬约束下,中国奶业发展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靠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效率提升、节本增效和产出增长来解决。一是提高竞争力与稳定奶源自给率。由于资源约束,中国奶牛养殖的饲料、土地等投入成本都必然高于其他奶业发达国家,只有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优势才能够扭转资源因素导致的竞争力差距。二是增加国内供给问题,满足最广大的消费者对价格亲民、营养又安全的优质乳制品的需求。在成本方面,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有可能在较低成本上实现产出与消费需求同步增长,甚至更快增长。当前我国奶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均乳制品消费水平低、城乡之间及城乡内部不同人群之间消费水平差距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降低乳制品的成本与价格。在数量方面,随着我国乳制品需求继续大幅增长,国际市场供给的增长空间有限,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向国内要潜力、要供给。我国奶源自给率的下降伴随着从主要进口来源国进口量的增加。目前,新西兰占到中国奶源进口总量的40%以上,同时其也是中国羊肉进口的最大来源,加工牛肉、谷子的第3大进口来源,牛肉的第5大进口来源,不同农产品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对资源的竞争,资源约束已成为限制新西兰进一步增加对中国乳制品出口量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对奶牛养殖方式的较大调整,新西兰大幅增加牛奶产出和对中国出口的空间比较有限,而养殖方式调整又会影响其生产成本和竞争力。欧盟主要乳制品出口国增加乳制品出口同样面临资源供给潜力的制约。
在技术进步的具体方向上,一要加强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包括推动公牛、母牛的联合育种,要建设育种企业和养殖企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育种组织,加大基因技术与数字育种技术等新兴技术在奶牛繁育中的应用,提高奶牛育种的智能化、精准化和效率。二要加快奶牛精准营养技术和低蛋白配方的发展,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和营养转化效率,降低对国外蛋白饲料的依赖。三要加强疫病与生物安全防控,包括建立健全奶牛疾病诊断体系、规范奶牛免疫制度、强化兽医体系联动和各级应对突发动物疫情的能力、加强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和净化等。
4.3 继续推进“粮改饲”,破解饲料粮短板
此轮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并保持高位的基础因素是农业结构性矛盾导致的饲料粮供给不足。青饲料播种面积在中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占比长期低于2%;青饲料加上饲用玉米的播种面积在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占比在18%左右,明显低于动物源能量在膳食热量摄入总量中的占比。蛋白饲料对外依赖度更高,超过80%。玉米等饲料量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短缺和较高价格水平,为加快破解这一约束:第一,在国家层面要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再平衡的要求加快“粮改饲”政策实施力度和覆盖范围,促进饲料饲草种植,特别是青贮玉米的种植。第二,要提升科技对饲料粮生产的支撑,重点加强饲用品种,特别是青贮专用玉米品种的研发,增加高纬度地区短期、超短期青贮品种供给,提高青贮专用品种高效、抗逆性能及对机械化作业的适用性。目前,在中国累计审定的1.5万多个玉米品种中,饲用品种仅500个左右,占比仅3.2%,优质品种供给不足仍是制约玉米等饲料粮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第三,要在加快精准营养技术发展的同时,充分挖掘各地区本地化饲草料资源潜力。第四,加强饲草料种植和配套政策支持,重点加强对饲草料种植的信贷、保险政策,解决种植户面临的融资约束,为饲草种植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提供专门的饲草作物农业保险。
4.4 提升奶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在数字成为日益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时代,推进奶业信息化、智能化是中国奶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牛场和牛只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更加智能、精准、高效,数字已成为提高管理精度、管理效率和指导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元素。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将营养、繁育、疫病管理等奶业产业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能够实现产业技术体系的协同,加快品种改良等各方面的技术进步速度。为推进奶业信息化、智能化:首先,要支持牧场信息化、智能化装备与技术的研发。重点推进大数据可视化云平台、牧场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系统、牧场生产管理系统、精准饲喂管理系统、智能识别管理系统、发情与行为监测系统等信息化发展。其次,建立覆盖个体管理、群体管理、繁殖管理、精准饲喂管理、健康管理和产奶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数据采集的统一标准。通过标准便利数据互换,促进牧场内部与牧场之间的信息整合与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垄断。再次,重点支持以信息化、智能化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发展专业化牧场信息服务企业、技术团队和顾问,基于牧场生产管理逻辑、奶牛养殖科学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开展大数据分析服务和牧场决策支持。
本文刊登在《中国畜牧杂志》3期,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