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得不谈一下价格的本质:供需关系决定价格。这是经济学范畴的共识。猪价并不取决于成本,而取决于需求。过去两年多来的暴利正是来自于猪肉的稀缺,而在暴利之下,必定因为前赴后继而饱和。这就是猪周期产生的逻辑。
在猪周期的一次次循环中,博弈的影子一直都如影随形。博弈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利益角度,通过怎么跟他人互动,怎么去玩游戏,怎么在博弈当中获得胜利。
简单的说,这中间有三个需要确定的东西:
1、你的立场是什么?
2、你希望的结果是什么?
3、你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在中国的猪肉市场上,有五个角色在参与博弈,每个决策基于自己的角色和利益而动作。
1、养殖者
2、屠宰厂
3、管理者
4、消费者
5、经纪人
博弈多方的博弈对象与策略

原因如下:
1、没有提供可信的大数据,使博弈多方的博弈动作太大,带来市场巨大的震荡和无谓的损失;
2、调控手段过于短期行为,导致资源的重复浪费,比如鼓励政策和环保拆除;
3、调控对象不利于弱小养殖者,因而不被认可。本来是公正的裁判,但事实上,如今弱小者更希望裁判退出,让市场来决定胜负。
除了以上不同角色之间的博弈外,同行之间的博弈在2021年成了死结:本来压栏和二次育肥赌的是后市,但由于成为集体性的行为,导致所有养殖者的砝码尽失,屠宰厂拥有足够的砝码,养殖者只能自相残杀(踩踏)。在2021年上半年的博弈中,博弈成为养殖者之间的游戏:每个人都希望对方率先出栏,自己成为最终的获益者,而由于博弈行动几乎一致,养殖者之间的博弈成为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