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去年亏损9亿元!华英农业预重整获法院通过!刘永好将以最低代价拿下这家“世界鸭王”?

发布时间:2021-06-07 17:35    作者:牧通人才网    来源:键指财经、大河报    查看:

久拖之下,河南华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入预重整程序。


2021年6月5日,河南省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决定对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英农业)进行预重整,指定北京金杜(深圳)律师事务所和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河南分社,担任其与预重整期间的临时管理人。

据了解,这起案件是河南法院审理的首个上市公司预重整案件,也是河南第四起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件。

图片

预重整,为引入战略投资者铺路?


这起案件的起因是这样的:


2017年1月23日,瑞华公司与华英农业签订供应链服务协议,约定瑞华公司向华英农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其中已开具的电子商业承兑汇票涉及金额6095752.6元至今尚未兑付。


2021年2月10日,瑞华公司向华英农业送达《债权催收函》,华英农业未能按要求清偿前述债务,并回函告知瑞华公司已无力清偿前述到期债务。


5月12日,华英农业收到瑞华公司的《通知书》。《通知书》称,瑞华公司以华英农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信阳中院申请对其进行重整。


6月5日,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听证会后,正式决定对华英农业进行预重整。

这其中有两项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该案件目前还处于“预重整”阶段,而非正式的“司法重整”。


预重整发生在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破产重整申请之前,与债权人、重整投资人等利害关系人就债务清理、营业调整、管理层变更等达成一致意见,而后将重整方案交由法院主导的重整程序进行审查。有利于大大增加了在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破产重整计划通过的几率。


这种方式,应该属于君子式的和平协商,也即着眼于企业还有优良资产和重整价值,缩短正式破产重整的时间,保存企业的商业价值,在债务和解的情况下尽快引进投资人,恢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二是6月5日开的这场听证会,参加者不仅有债权人、债务人、出资人、政府官员等,还有极为重要的意向投资人。


自2019年陷入困境以来,华英农业一直在寻找战略投资人,直到今年1月14日最终与新希望旗下的上海新增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产业投资等方面展开全面协作,并由后者帮助华英农业走出困境并转型升级。


尽管打着“纾困”的名义,但新希望仍被视为重整华英农业的潜在而重要的战略投资人。


就目前情形来看,华英农业预重整,直至进入破产重整的司法程序,大概都是有关方面在为新希望入主华英农业铺路


今年1月13日,与华英农业同在深交所上市的ST飞马发布公告称,公司重整计划即将执行完毕,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刘永好。参与重组ST飞马的正是新增鼎资产管理公司,它以29.9%的持股份额成为这家环保新能源企业的控股股东。


业内猜测,类似的重组故事也极有可能在华英农业身上发生。


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刘永好将会兵不血刃地以较低代价掌控这家“世界鸭王”。

图片

含着“金钥匙”出生,一路高歌猛进的扩张


华英农业成立于1991年。彼时,潢川县获得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带来的中、英两国贷款合作的项目——樱桃谷鸭养殖项目。于是,潢川县组建河南华英禽业集团公司承接该项目,便拉开了华英农业发展的序幕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华英农业,一路高歌猛进。30年来,华英农业逐步建立起从鸭苗、饲料、屠宰到鸭绒、熟食加工的全产业链,鸭肉产品一度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业界称为“世界鸭王”。但就是这样一条什么都做的“全产业链”,最终在周期来临特别是“去杠杆”背景下,让华英农业不堪重负。

传统农牧企业都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一旦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实行规模扩张,那么整个产业链都要随之膨胀。


2009年12月16日,华英农业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此后10年,该企业通过IPO、两次定增从股市募得资金超19亿元。这些钱全部用于肉鸭、肉鸡的生产加工扩建项目。


除此之外,华英农业还通过担保融资、融资租赁等方式,大规模对外借款,其负债也由2016年的34.73亿元升至2018年的60.70亿元,相对应的资产负债率由55.98%升至66.97%。2009~2018年,其投资性现金流每年都是净流出,合计约60亿元,明显大于收回投资或取得投资收益取得的现金流入。


这些不间断的对外投资,并未让华英农业的净利润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其营业收入为55.2亿元,净利润亏损5230万元;2020年营业收入31.3亿元,亏损9.5亿元。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华英农业总负债51.68亿元。

2008~2018年之间,华英农业实现了从“中国鸭王”到“亚洲鸭王”再到“世界鸭王”的历程,但规模扩张的另一面却是低收益、政策补贴、高负债和粗放经营,企业自身并未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形成强大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积累。


以致于在2019年家禽行业史上的最强景气周期,华英农业因为深陷债务危机,没能赶上这趟快车。


能否穿越周期笑到最后,是戴在每一家农业企业头上的魔咒。


华英农业也概莫能外。在肉鸭全产业链条上,它看起来什么都做,但很少有哪一个细分产业在国内、国际形成明显的“卡位”优势,结果是样样都有,样样都不突出,样样都容易被其他超越和替代。


这种情况也同样在其他养殖行业,比如养猪、养鸡、养牛等行业存在。据考察,山东仅一个烟台,就有3家肉鸡上市公司,比如河南养鸡企业,多属上游种鸡供应企业(如山东三大养鸡企业)和终端采购企业(如各种快餐连锁企业)的附庸,夹在中间,规模虽大,却不赚钱。


在河南,形成关键环节、关键产业“卡位”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农牧企业,截止目前大概也只有双汇、牧原等少数几家。


目前,许多农业企业都在债务围城的困局之下,选择了破产重整,如大用、永达、雏鹰、志元、众品、科迪、康缘等等,即使是近来爆出资金链危机的伊赛牛肉等,最终要走的恐怕都是这一条路。


传统的发展模式真的已走到尽头,如何借重整走向新生并走进新赛道,这样的探索其实异常艰难。


并不是每家企业能像华英农业这样幸运。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