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变异株血吸附特性的丧失与国外报道的毒株均不一样,是因基因片段的缺失所致。因此,据我们所知,本变异株(HuB20株)应为我国境内首次出现和鉴定的无血吸附特性及毒力可能致弱的自然变异株。
文章指出:自然变异株的产生,可能系多方面原因促成。
首先,我国生猪养殖基数大,品种多,ASFV 在不同种群中长期存在,为病毒在不同易感性猪品种内的适应和变异提供了机会;
第二,随着 ASF 大流行的过去,耐过猪数量增多,在抗体和免疫选择的压力下,病毒出现变异是可能的;
第三,ASFV 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易变的可能。其基因组长度变异较大,不同毒株为170~194kb,一般认为其中间125kb为恒定区,左侧38~47kb和右侧13~15kb为可变区,病毒自然发生变异的频率较高。
本研究证明的自然变异株仅为我国某一地区的分离株,可能是众多变异株中的1株,不能排除在我国其他地区出现了其他变异株的可能。因此,有必要加强监测,根据流行和变异株的特征来调整和确定防控策略。
另外,根据 ASFV 的遗传特性,在不实行扑杀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下,尤其是目前很多养殖场通过“拔牙”的方法,或使用免疫增强药物,或使用基因工程改造的微生态制剂以及试图使用治疗药物控制疫情的情况下,都将会随着流行时间的延长以及对野毒株流行的“纵容”,加速变异株的产生。
因此,加强对 ASF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监测,应当是我们每个兽医从业者尤其是研究人员的责任。
自然变异株的出现,都是病毒为了自身更好地生存而作出的繁殖策略的改变,与体内复制有限、不能水平传播的人工缺失致弱株相比,自然变异株在猪体内更容易生存和繁殖,也更容易在猪群中散播。自然变异株由于致病力发生一定程度减弱,其传播不易引起注意,更容易造成大面积扩散,对其根除也将变得困难。因此,其危害性与引起最急性和急性型症状的强毒株相比更加隐蔽,因而更加广泛和严重,值得我国养猪行业的关注。应当毫不犹豫地清除自然变异株感染猪群,只有这样,通过生物安全清除 ASF才不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