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素质不断提高——
规模化养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3068个(较2017年增加888个),存栏生猪272.4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38.17万头。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猪场的年出栏数占比由2017年的31.78%提高到40.76%。
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建成种猪场62个,饲料企业61个,生猪屠宰加工场点145个。创新推广集中处理中心生产商品有机肥模式、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模式、“猪—沼—菜(粮、果、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7.1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6.52%。
龙头引领作用显著——
贵州省有省级以上生猪养殖龙头企业74个,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如德康农牧、富之源等企业带动农户或合作社建设生猪代养场近1000个,年出栏生猪150万头以上。
全国前20强生猪龙头企业,已有16家在我省59个县实施规模为30万头至100万头的生猪养殖或全产业链一体化建设项目,规划的总产能达1950万头。
2020年6月18日,贵阳市南明区结对帮扶点之一的黔南州长顺县鼓扬镇,村民梁家芬正在生猪养殖基地给猪喂食。
助推脱贫成效突显——
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33%的农户养殖生猪,养殖场(户)数量达264万个,生猪产业在“9+3”县(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86万户、14.77万人增收,人均增收达1375元。
2020年,生猪产业全年临时用工7941.6万个,折算累计200天以上用工岗位39.71万个,其中“9+3”县(区)生猪产业临时用工数达435.26万个,折算累计200天以上用工岗位数达2.18万个。
扩产能,复元气,贵州生猪产业行稳致远。
2021年,贵州生猪产业将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行“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着力提升生猪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六化”水平,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