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闫之春:非洲猪瘟后,传统的多点生产养猪模式应尽快升级改造

发布时间:2020-11-19 15:02    作者:江恒    来源:新牧网    查看:
    11月12-13日,温氏股份、硕腾联合冠名新猪派2020防非扩产峰会暨首席兽医官私享会在广州举行,新希望六和首席科学家闫之春在大会上作《非洲猪瘟后养猪生产模式的升级》主题报告。

    自2018年非洲猪瘟进入中国以来,国内的养猪生产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非瘟之前,我国的养猪业集中度低,专业分工不明显,养殖模式也较为传统。种猪育种水平不高,没有形成有主导地位的行业龙头纯种猪选育企业。而非瘟的出现,对养猪生产工艺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养猪业界在经历早期惨痛的教训后便做出响应,迅速摸索出成功的防、控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各大养殖企业也对养猪生产模式进行了多个层面的升级。

新希望六和首席科学家闫之春在新猪派2020防非扩产峰会上作报告

    在非瘟防控方面,国内养猪场建立起以生物安全为主要手段,"全面检测+精准清除"的快速控制疫情的防控长城。闫之春表示,我国规模养猪企业,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预防与控制非洲猪瘟的成功,是全球非洲猪瘟防控技术的革命,也是全球防控非洲猪瘟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功。

    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中国从业者创造性地使用、完善的"全群检测,精准清除,群内净化"控制非洲猪瘟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全球过去从没有任何先例、教科书和文献告诉我们,对已经出现部分感染的猪群,可以大规模的、在群体内、迅速地净化非洲猪瘟病毒。全中国各地的成功案例,支持了疫情期的扩群。这也赢得了国际学界的高度评价。

    在防控非洲猪瘟的大前提下,闫之春认为,传统的多点生产的模式应该尽快的升级改造。多点生产、分胎式饲养生产模式是非瘟之前从北美而来的舶来品,闫之春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一是母猪场常年要引进后备猪,因为种猪生产体系是在外面的,每次引种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引一次种不知道种猪会不会带来病,原有的猪群即便是阴性净化了,但引种却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是断奶后的仔猪运输的问题,蓝耳病在中国最严重的时候要建洗车站,断奶后的猪就得拉到外面去育肥,这种方式对中间环节的把控要求特别高。多点生产的生产方式之下,从纯种猪进群、断奶后的猪的多点生产到人员的洗消设施,必须在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得配备,经济性较差。

    目前生物安全是国内、全球养猪界公认的对非洲猪瘟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但是在场外生物安全上,多点生产、层层洗消、层层转运,给非洲猪瘟的控制带来非常多的问题,流程复杂、层次太多,代价高昂。如何改进生产模式以提升生物安全有效水平,成为一道必须应对的课题。

    闫之春认为,不同地区、不同猪场,在生物安全的改进方面其具体方案都不一样。应该根据受威胁的水平改进目标,根据猪场控目标,确定主要、关键的风险因素载体,制定场外部生物安全的管理层级,每一级都必须有封闭控制的城墙,通过设置关口和界限控制好病毒载体的传入。

    非洲猪瘟在中国被成功防控的经验,使得国内养猪业有了足够的信心对养猪生产的工艺进行升级调整。闫之春提出,养猪生产的工艺应该以减少中间生产环节、转运环节、强化蚊蝇、灰尘的控制,分大段的进行全进全出为主导方向。对猪场养猪全链条进行整体防护,使猪流、物流和猪群健康、养殖效率得到全面的优化提升。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