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淡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实用技术

发布时间:2020-05-15 10:18    作者:.    来源:    查看: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由于放养密度不断提高,病虫害也随之频繁发生并呈上升趋势。鱼类的疾病预防和药物防治是渔业生产的关键性环节,是提高鱼苗、鱼种及成鱼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重要措施。在养殖过程中发生病虫害要按正确方法用药,及时科学治疗。本人结合多年来养殖实践和技术服务经验对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总结,特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1、常用预防鱼病方法

    1.1  池塘清整消毒

    秋末冬初挖去池底过厚淤泥并充分曝晒,达到清除虫害、氧化池底有机物的目的。清除鱼塘堤埂斜坡上的杂草、加固池埂。鱼种放养前15d用生石灰坡上的杂草加固池埂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消毒。

    1.2  鱼种要严格消毒

    对于转入池塘的鱼种要严格消毒,以杀灭鱼体上的病菌和寄生虫,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敌百虫、硫酸铜、漂白粉、食盐等稀释后的溶液浸泡鱼体,浸泡时间应视水温高低和鱼种承受能力而定。

    1.3  保持鱼池环境卫生并调节好水质

    经常保持鱼池的环境卫生,调节并保持良好清新的水质。注意食场卫生,定期消毒,根据水质情况及时换水、调水,使水体溶氧充足、酸碱度适中,即做到池水“肥、活、嫩、爽”。

    1.4  注意投喂和摄食情况

    投喂时要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情况。选择优质饲料定时投喂,切忌时饱时饥。投喂时保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1.5  合理施肥

    透明度过大、水色过淡要加大施肥量。反之,透明度过小、水色过浓应减少或停止施肥,尤其在夏天天气闷热、阴雨连绵时要少施肥或不施肥。一般依少量多次原则施肥。也就是施肥时做到看天施肥、看鱼施肥、看水施肥。
 
    2、药物防治鱼病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2.1 按正确方法用药

    准确丈量水体、掌握正确用药方法、用药量和用药时间。药量不足池水达不到治疗所需浓度造成效果不佳,药量过多时会造成鱼体损伤、中毒甚至死亡。用药时间应选择在晴天9:00—10:00左右或15:00—16:00左右,切忌阴雨天或夏季阳光强烈时用药。

    2.2 科学选药

    施药前要严格鉴定药物的真伪及安全性,有些药物在生物体内富集作用很强,直接影响到鱼产品的质量,危害人体健康。更应该注意药物可行性,如治疗寄生虫效果很好的药物敌百虫,就不能用于加州鲈、淡水白鲳的寄生虫治疗。

    2.3 对症下药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症下药。防治鱼病的药物种类很多。不同药物药性不同,有效成分和药效功能不一样,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认真看清说明,按疗程对症下药,才能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若疗程不足或未对症下药,不能彻底杀灭病虫害,就可能出现治愈率低或该病再次复发的现象。

    2.4 施药时要注意水质情况

    池水水质过肥会降低药效,水质过肥时有些药物按常规使用会与水体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发生反应而消耗降低药效,因此水肥时应适当加大用药量。水清瘦时适当减少用药量。

    2.5 药物要充分溶解

    施药时药物要按要求充分溶解、混合均匀后全池泼洒,不能有颗粒或块状物存在,以免被鱼误食中毒,同时水体若达不到治疗所需浓度杀不死病原体。

    2.6 避免长期、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

    在养殖过程中若长期、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病虫害会有明显的抗药性,鱼体得不到有效治疗。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在用药过程中采取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的办法。渔药混合使用比单一使用效果好,可以起到提高药效和兼治多种鱼病的作用,能抑制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3、养殖过程中常见病症及防治

    3.1 赤皮病

    该病是由鱼体受伤被病菌侵入引起。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鳞片脱落,鳍茎充血,鳍条末端腐烂呈扫帚状,称为蛀鳍。

    防治方法:1、用含量8%的溴氧海因,水深 1m时,每667m²的水面用120~150g,每天1次,连用2~3d。2、用含量为12%的强效碘,水深1m时,每667m²的水面用200~250g,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3d。

    3.2 肠炎病

    患病的鱼一般有红斑,且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轻挤压腹部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肠道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黏液,内壁腐烂。

    防治方法:1、大蒜素拌饵口服,剂量为36~60mg/kg体质量(即1.2~2.0g/kg饲料)每日1次,连用3~5d。2、用溴氯海因0.3mg/L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或氟苯尼考及免疫多糖进行内服,连续投喂5d。

    3.3 细菌性烂鳃病

    病鱼离群独游,体色发黑,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腐烂带泥,严重时鳃丝末端软骨外露,鳃盖内侧表皮充血,中央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透顶小区,俗称”开天窗”,鳃组织腐烂,出现呼吸困难而死亡。

    防治方法: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外用氯制剂消毒,内服含量为10%的肠炎烂鳃灵(盐酸沙拉沙星)消毒,每3-5g/kg饲料,每日2次,连用5d。严重时可以适当加量,或再用一个疗程。

    3.4 竖鳞病

    该病是水质污浊、鱼体受伤后被细菌感染引起鳞囊内积聚液体导致鳞片竖立的一种疾病,死亡率极高。病鱼鳞片竖立,体表粗糙,竖起的鳞片像松球似向外张开。用手按压有液体从鳞下喷出,鳞片随之脱落。

    防治方法:用含量为6.6%二氧化氯,水深1m时,每667m2的水面用80~100g,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连用3d。

    3.5 水霉病

    鱼体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感染部位菌丝大量繁殖生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发炎或溃烂。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发炎或死亡。镜检可见水霉菌菌丝。

    防治方法:1、水深1m时,每667m²的水面用水霉净100ml,用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每日1次,连用3d。2、亚甲基蓝化税后全池泼洒,使池水中的亚甲基蓝浓度达到2-3mg/L,3-4d后用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1次。

    3.6 车轮虫病

    因该虫多寄生于鱼体表和鳃上,外观鱼体发黑、消瘦、离群独游。无其他明显特征。一般要经过镜检才能确定。

    治疗方法:1、鱼种放养前用3%~5%食盐溶液浸洗10~20min。2、治疗可用0.7mg/L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3.7 斜管虫病

    病原体为鲤斜管虫,寄生在淡水鱼的鳃及皮肤上。鳃上粘液增多,体瘦且发黑,浮于池边下风处。在水质差、面积小的池塘较易发生。质差面积小的池塘较易发生治疗方法可采用池泼洒。

    治疗方法:可采用0.3-0.5mg/L硫酸铜及高锰酸钾合剂或单用0.7mg/L硫酸铜溶液进行全池泼洒。

    3.8 小瓜虫

    病原体为小瓜虫。病鱼皮肤或鳍瓣上布满了小点状白泡,肉眼可见,故又叫”白点病”,鳍条裂开,表皮糜烂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游动迟钝,漂浮于水面,鱼体和其他物体不断摩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

    治疗方法:1、用2-3mg/L的亚甲基蓝全池泼洒,每隔2d泼1次,连泼3次;2、水深1m时,每667m2水面用辣椒粉500g、生姜干片100g煎成25kg药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泼3d。

    3.9 锚头鳋

    病鱼通常食欲减退、身体瘦弱、行动缓慢。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像在鱼体上插入小针,故又叫”针虫病”。

    治疗方法:1、90%晶体敌百虫0.5~0.7mg/L浓度全池泼洒,每隔5d用药1次,连用3次。水质较廋,透明度高于30cm时,按低限剂量使用,苗种按低限剂量减半。虾、蟹、无鳞鱼、淡水白鲳等禁用。2、每667m²的水面用新鲜松树枝叶15~30kg,扎成5~6捆,放在鱼池四周或食台附近的水中。(出处:柏普泰水产)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