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万安县一家果子狸养殖户将北大教授吕植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对方所谓“人工驯养繁殖野生动物行业监管不力”“容易出现贸易洗白”等言论对行业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那么,驯养的果子狸被“一刀切”合适吗?养殖户的损失应该由谁买单?

5月8日,一家果子狸养殖户将北大教授给告了。
据澎湃新闻消息,这家养殖户位于江西省万安县,主营野猪、豪猪以及果子狸的驯养繁殖,曾被评为“江西省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曾帮助过一些当地的贫困户脱贫。
为什么起诉呢?原来,这名北大教授名叫吕植,今年2月曾公开表示“人工驯养繁殖野生动物行业监管不力”“容易出现贸易洗白”。养殖户认为,这些言论对人工驯养野生动物从业企业和人员的社会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小触注意到,这家养殖户目前饲养着8000多头果子狸,投资2000多万元。连续三个多月的禁运和交易,令其损失惨重。这次诉讼虽然是由它一家发起,但诉讼费用却是众筹自上百家养殖户。
除了诉状里的说法外,这些养殖户对吕植的不满还包括其“一刀切”的观点:吕植在接受光明网采访时指出,无论野外还是人工饲养,凡是野生动物就不能吃。
“禁野令”太严?
当蝙蝠、穿山甲被推断为新冠病毒可能的中间宿主时,果子狸也受到“波及”,人们对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再也无法容忍。1月25日,官方禁止了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在这之后的几个月里,关于是否应该对人工驯养的野生动物“一刀切”的讨论经久不息。4月8日,《禽畜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发布,没有入列的陆生野生动物一律被禁食,果子狸就是被禁食的野生动物之一。
至此,果子狸养殖户步入了尴尬境地,如果最终确认要禁养,自己的投入将全部“打水漂”。上文中那家起诉北大教授的养殖户,正在经历这样的痛。
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广西。
中国新闻周刊曾报道,谢富杰是广西竹鼠养殖产业10万名从业者之一,疫情之下,他的2000只竹鼠被判了“死缓”,如果最终确定不能养殖,他将面临巨额债务。
如此看来,“禁野令”似乎太严?
谁为他们买单?
从养殖户的利益诉求来看,他们的遭遇让人同情。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严格的“禁野令”才符合全社会的共同利益。
从公众生命健康上来说,野生动物难以做到充分检疫,交易过程信息不透明,很容易滋生名为驯养实为非法收购等乱象,这些都可能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潜在因素。
从社会文明上来说,普通家禽家畜以及河鲜海鲜,完全能满足人类的营养需求。像果子狸这类野生动物,属于国家保护的“三有”动物,驯养它们除了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外,再没有任何其它作用。
那么,养殖户们的损失,该由谁来买单呢?小触觉得,主要的承担者还是养殖户自身,相关部门就算有补贴,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出现冲突时,我们应该偏向于保障公众利益。拿公众的生命健康来为野生动物养殖户的个人利益买单,显然是欠妥的,他们有必要冷静下来寻找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