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1月7日发布了每半年度的《粮食展望》报告,报告称,主要受到非洲猪瘟在中国等东亚国家蔓延的影响,预计2019年全球肉类产量降同比下降1%,这是20余年来首次下滑。
《粮食展望》披露,2019年全球肉类产量将降至3.35亿吨,较5月预测的约3.37亿吨出现明显下滑。这意味着,过去20年全球肉类产量稳定增长的态势被打破。中国肉类产量预计同比下降8%,其中,猪肉年产量或缩减两成,家禽产量将迅速上升,预计同比增长17%。在其他地区如美国、巴西、欧盟和阿根廷肉类产量则预期良好。
去年8月,非洲猪瘟在中国暴发,杀伤力持续至今,猪群被大量屠宰。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18年10月以来,全国生猪基础产能大幅下降。今年1月至8月,规模以上生猪屠宰企业屠宰量为14290.53 万头,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1.1%;9月份,全国400个监测县生猪存栏同比急剧下滑了41.1%。这已是非瘟疫情暴发后,全国生猪存栏数据连续第10个月下滑。据中国政府网,截至2019年8月,全国生猪存栏量已经降至1.978亿头,相比2018年8月的3.224亿头,同比降幅达38.6%。越南、韩国、蒙古国等也已被非洲猪瘟攻陷。
从广东叉烧肉、陕西小酥肉到东北锅包肉,猪肉是中国各地名肴中难以或缺的食材。中国人好食猪肉,猪肉在所有肉类消费中占比超过六成。往年,中国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产量约一半。
疫情来势汹汹,中国猪肉供不应求,市场价格持续飙升。据农业农村部数据,7月第一周国内猪肉价格为26.86元/公斤,到9月第四周价格涨至42.98元/公斤。截至11月7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51.14元/公斤。
中国供应紧缺的猪肉市场,带动了全球肉类贸易增长。《粮食展望》表示,今年肉类及其制品的世界贸易量预计达到360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6.7%,主要原因是中国加大了各类肉品进口力度,总进口量将同比增长35%。
全球供应商都摩拳擦掌,谋求趁势进占中国市场。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猪肉132.6万吨,同比增加43.6%。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地,是全球猪肉主要输出地。11月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确认,中方将恢复加拿大肉类产品的输华贸易。
由于猪肉价格居高不下,中国餐桌也相应调整了“菜谱”,猪肉替代品也更受青睐。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牛肉113.2万吨,同比增加53.4%。自2012年起,中国的牛肉进口就呈增长之势,主要贸易国为阿根廷、巴西、乌拉圭、澳大利亚。(参见周刊报道“猪少了,国人吃什么?”)
8月中旬,乌拉圭肉类生产者协会会长费雷兹(Alvaro Ferres)带队至中国考察,推介乌拉圭牛肉。他对中国媒体记者表示,中国的牛肉消费市场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近日开幕的上海进博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肉制品展商,正在卖力俘获“中国胃”。 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推动下,国际牛羊肉价格持续上升。FAO10月肉类价格指数为182.7,较9月上涨了0.9%,这是连续第九个月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