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学习活动以来,中国畜牧业协会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守初心,担使命”贯彻到工作中,心系畜牧业。生猪产业是畜牧业支柱产业,长久以来都有“猪粮安天下”之说。然而2018年非洲猪瘟疫病发生以来,生猪养殖业遭受重创,猪肉供应缺口不断快速扩大,生猪价格不断创出新高。作为行业组织,中国畜牧协会的“初心”就是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会员,在配合政府保障畜牧业生产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满足不同阶段人民群众对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面对“稳生产、保供给”大局,协会党支部和猪业分会秘书处工作人员针对非洲猪瘟新常态下生猪养殖业恢复生产保供给面临的困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调查方法
主要以电话、微信问询、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方式开展。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因非洲猪瘟增加的养殖成本及复产面临的困难。同时,为了贯彻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的相关精神,了解当前养殖业复产保供给面临的问题,中国畜牧业协会于9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大型养殖企业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40个大型养猪企业共计5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养殖企业因为防控非洲猪瘟疫病养殖成本增加不少,复产的困难在种源、土地和信心等方面。
(一)养殖成本增长幅度较大
所调查的企业养殖成本都出现一定幅度增长。因为非洲猪瘟防控平摊到出栏肥猪上增加的成本在160元至420元不等,平均值为342元/头,折合出栏肥猪成本增长2.8元/kg。2018年1-9月养殖企业出栏一头肥猪成本为1585元,折合12.8元/kg,现在所调查企业成本增长了2.8元/kg,增长了22.3%。成本增加主要是因为消毒防疫费用、相关人员工资、饲料成本等费用增加。例如河南一个3000头存栏猪场,出栏一头肥猪养殖成本增加了200元,主要是因为生物安全成本增加1元/㎏,消毒与免疫成本增加0.5元/㎏,人力成本增加0.5元/㎏,折合出栏肥猪成本增加2元/㎏。
(二)养殖户信心不足
企业普遍反映,当前养殖户对复产仍然信心不足,愿望不强烈。众多养殖户现在仍在观望状态,他们担心非洲猪瘟再次爆发,一是在等猪瘟疫苗,二是等这个冬天过去。非洲猪瘟疫病难以控制是养殖户补栏难以有信心的主要原因。由于利润空间大,非法调运现象严重,偷运走私有风险的猪及产品现象难以遏制,甚至出现专业投毒犯罪行为;运输工具难以监管和清洗、病原广泛存在等等,这些因素导致非洲猪瘟病毒极容易传播。
(三)缺乏种源,种猪、仔猪调运不畅
由于疫病原因,前期纯种母猪产能消减幅度较大,加上前期不少种猪由于难于调运被迫当肥猪处理等因素,导致目前种源严重不足,国内种猪市场供应严重偏紧,很多种猪企业订单都排到明年,种种价格持续高涨。除此以外,制约恢复生产的因素还有政策。不少养殖企业反映,不少地方种猪、仔猪等仍然无法正常调运,阻力很大。有些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太随意,甚至乡镇也出封锁政策。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本省的稳产保供任务指标,搞行政壁垒,“见母就留”,采取不开检疫票、不开准调证或关闭检疫开票系统等方式限制本省种猪调运出去,造成调入省缺猪情况更严重。有的甚至还提出肥猪不能出省,企业被迫签保本地供应协议,活猪不能出县。各地政策太多,导致种猪、仔猪调运不畅通,生猪生产无后备种源更新;新建厂无法及时投产,产能闲置;合作农户无猪苗提供等问题影响了复产增养。
(四)缺乏养殖土地,用地补偿费用高
由于地方政府的林地指标有限,不会用于生猪养殖等财政贡献度不高的农业项目,而养猪场建设、生物安全防疫体系建设大多需要占用林地,地方政府的行为制约了养猪场建设,审批难。有企业反映,养殖场主要建设在荒地林地里,林地补偿费用高,按每平方10至40元收取,加大了企业负担。有些政府支持养猪,口头说先建后批,但林地公安后期执法又对此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养殖企业很被动。还有地方建设部门对猪场宿舍楼限高,不允许超过两层。
(五)环保因素制约复产
有些地方各地层层加码,环保一刀切,用达标排放标准来要求养猪业。有些地方随意化扩大禁养区,把猪场所在地划入禁养区,拆掉猪场种几棵树。除此外,排放标准还不统一,有畜禽标准,有农用水标准,还有地方标准。这为地方执法提供了很大发挥空间。
(六)地方政府支持养猪业积极性不高
地方政府支持养猪业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生猪养殖无法带来收益,相反还带来压力。一是占用土地资源多,二是环保管理压力大,三是无直接税收收益,四是出现疫情还有防控压力、追责压力、工作经费支出压力。多种因素导致地方政府积极性较低,有些地方政府会以环保等名义限制养殖,即使新建成的猪场,也会以软手段比如需要办各种证加以阻扰。
三、建议
非洲猪瘟疫病导致养殖成本大幅度增加,养殖户信心不足。复产又面临疫病难防、缺种猪仔猪、缺土地等明显制约因素。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
(一)把控制非洲猪瘟疫病工作放在首位
现在需要集中所有力量和资金控制非洲猪瘟疫病的蔓延,可以实行分级管理和捕杀补贴、保险补贴相结合方式控制疫情。一是将猪场和屠宰场都按生物防控水平分成两级,摒弃原来一刀切的做法,分别出不同政策区别对待。二是低生物级安全级别的散养户猪场发生疫病按规定捕杀(资金全部由中央部门专项支出),并且补贴高出市场价格5-10%,目的是为了鼓励上报非洲猪瘟疫病,病猪才不会流出造成疫病扩散。对规模场不捕杀不补贴,允许精准清除,可以设立商业非洲猪瘟保险,政府可以补贴一定比例保险费用,也可以不补贴。三是扶持专业运输队伍专门服务于高安全级别猪场和屠宰场,限制服务于低安全级别猪场的运输车出县,防止交叉感染。并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所有运猪车辆监管。
(二)禁止各地出不符合中央部门相关规定的地方政策,必须无折扣与中央部门政令保持一致
非洲猪瘟发生以来,不少地方政府随意出台政策导致种猪、仔猪和肥猪流通受阻,严重违反市场规律,危害大,导致中央政令不通,严重制约了生产,扰乱了市场,制造了高价差,助长了走私。
(三)对猪场和屠宰场按生物安全防控水平分级管理,不同级别给予不同政策
建议按生物安全水平将全国的猪场分两个级别,比如能繁250头以上或年出栏5000头的猪场(规模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默认为符合高生物安全级别,允许任意调出、调入仔猪、种猪和肥猪,各地不得出政策阻扰。但是对此范围内规模场加强事后监管和抽检,如果发现带有非洲猪瘟的种猪和仔猪流出猪场,该猪场自动降低生物安全级别,肥猪禁止运出县,其他类型活猪调出需每头检验,无非洲猪瘟病毒的活体才允许调出县,但不允许调出省。直到经过连续3个月抽查无非洲猪瘟病毒,该猪场升级到高安全级别。对此范围内猪场发生疫病不捕杀,允许精准清除,自行以科学合理处理病死猪。其他类型小猪场可以申请成为高安全级别的猪场,但是需要专门评估。低安全级别猪场的猪禁止运出县。以此政策引导猪场提升安全级别,实施净化。高安全级别的猪场出栏猪只能在高安全级别的屠宰场屠宰(设有洗消站,对出厂车必须洗消),可以宏观设置规模猪场出栏猪占指定的高安全级别屠宰场产能之比为60%,这样既可以防止局部屠宰垄断,又可以保障屠宰企业开工率。
(四)建立长效机制稳定养猪业,平衡产区和销区利益
稳定发展养猪业,政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合理规定猪肉自给率,实行省长、市长负责制;二是平衡产区和销区利益。采用财政手段,用消费区税收补偿生产区,平衡地区利益。
(五)建议政府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生猪养殖,设置合理养殖密度,制定法规保护养猪业,有序发展生猪养殖业。
考虑生物安全、粪污消纳、自给率等因素,在县域内规划布局一定合理产能,划出一定数量土地发展规模养殖,合理限制散养户数量,避免一窝蜂进入。制定专门法规保障养殖场利益,建成的符合条件的规模养殖场禁止以环保或更改土地用途等名义强拆。
(六)多途径解决养殖用地问题
一是允许盖高楼养猪,废除限制养殖业建筑物层高的规定;二是划出符合条件的一定数量土地用于养殖,发展养殖小区。可以借鉴推广广东省的做法。广东省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生猪养殖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表示生猪养殖用地为设施农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不需要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不需要占补平衡。允许在Ⅱ、Ⅲ、Ⅳ级保护林地内建设规模养殖场,申请使用林地材料齐全的“即到即办”。并尽量简化用地手续办理。
(七)尽快推出用于保障生产的非洲猪瘟疫苗
面对我国非洲猪瘟疫病发生的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建议加大投入研发,尽快推出非洲猪瘟疫苗。